首頁 > 書籍瀏覽 > 醫療保健 > 常識/概論 > 商品介紹
90%的病,從牙齒開始:牙醫沒說的恐怖真相!腰痛、發胖、失智全部與牙齒有關
►作者: 波多野尚樹
►譯者: 賴祈昌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5-04-30
►ISBN: 978-986-5683-43-6
►規格: 14.8*21
訂購本書
定價 280 元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知名牙齒專家【蘇明圳】、【趙哲暘】、【鄭信忠教授】
專業推薦!
 
──不能忽視的「牙齒」危機──
失智症、心肌梗塞、動脈硬化、早產、糖尿病
腰痛、頭痛、全身痠痛、肥胖/代謝症候群肺炎、敗血症
這些疾病全部與牙齒有關!
 

──自己就是最好的「牙醫」──
60%的人中年開始掉牙,65歲後牙齒將會掉一半,
80歲後,你如何才能保有20顆好牙?
日本牙醫權威波多野尚樹醫師  教你這樣「保牙」就對了
 
 
【預防致命疾病,你一定要知道的保牙新觀念!】
小孩蛀牙的細菌,來自大人的口腔
缺牙罹患失智症機率多三倍
牙周病會引起心肌梗塞、中風,加重糖尿病
肩頸痠痛、腰痛和「咬合」不正有關
防止蛀牙與牙周病,唾液比牙膏更有效
 
  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台灣成人罹患牙周病比例高達99%,兒童平均蛀牙數為2.5顆,比世界平均值1.67顆多了一半。長期與牙周病為伴,牙齒會在某天一口氣掉光;小時候蛀牙、長大後也會是蛀牙的高危險群,年紀輕輕就會失去牙齒。
 
【沒人告訴你,掉牙使全身健康惡化的真相】
  很多人因為缺牙不會立即感到不便而沒有處理,但那其實就是幾年後牙齒接二連三脫落的前兆。別再以為少幾顆牙不會危害生命安全,常見的重大疾病,幾乎都跟牙齒有關。
 
◆失智症
  研究證實,愈早開始掉牙,愈早得到失智症。牙齒與腦部直接相連,是重要的感覺器官。光是咀嚼就能刺激牙齒活化腦神經、讓血液集中到頭部,使大腦獲得更多營養。一旦缺牙,腦部減少刺激便容易萎縮,加速失智與老化。
 
◆心肌梗塞、動脈硬化、早產
  口腔是進入人體的大門,細菌不分好壞都可能進入,牙周病原菌會從口中流竄全身,導致心臟疾病、動脈硬化、感染性心內膜炎、細菌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早產、高血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專家學者經過十年以上的追蹤調查,發現牙周病患心肌梗塞發作的比例高出一般人三成,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血管障礙的比例高2.8倍。
 
◆糖尿病
  牙周病與糖尿病會互相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同時治療,否則兩邊都無法改善。
  患有重度牙周病的糖尿病患,即使對糖尿病施予治療,仍舊無法穩定控制血糖。但如果治療他們的牙周病,可以使胰島素的需求量減少,改善血糖控制的情形。
 
◆腰痛、頭痛、全身痠痛
  很多病人調整全口咬合後,肩膀僵硬的老問題就此神奇消失!
  人類骨骼的眾多關節中,只有顳顎關節和薦腸關節兩兩成對,這兩個關節具有維持身體中心線的作用。咬合即使只偏差一、兩張紙的微小差距,長年下來便會讓某顆牙齒承受過度負擔,拉扯頸部、使肌肉緊繃僵硬,進而造成頭痛、背痛、腰痛等問題。
  調整咬合可以拉直脊椎,讓沉甸甸的頭部置於中心線上,紓緩身體不必要的緊繃。
 
◆肥胖/代謝症候群
  沒有後齒無法磨碎食物,會習慣性用前齒狼吞虎嚥。但即使吃了很多,由於未經慢慢咀嚼吸收,血糖沒有上升,所以遲遲沒有飽足感。
  男性腰圍八十五公分以上、女性九十公分以上要特別注意,脂肪細胞分泌的激素會讓身體產生發炎反應,加重牙周病,並使齒槽骨溶解。
 
◆肺炎、敗血症
  口腔存在300~500種細菌,包括肺炎鏈球菌、牙周病原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等,如果因年紀大或生病而免疫力下降,只要將細菌吸入肺部就會造成發炎。口中的細菌若從血管進入身體,也會引發敗血症。
 
◆植牙三十年專科醫生,揭開植牙的神秘面紗
  很多人因為裝假牙、牙橋會損害健康的牙齒,或是原生齒數量太少,所以選擇昂貴但效果較好的植牙。植牙所費不貲,病患也該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理解植牙的原理後,才能和醫生討論手術方式、可能有的風險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作者波多野尚樹醫生,在植牙未普及前就到發源地北歐學習植牙技術。隨著該領域不斷發展,波多野醫生至今仍不斷鑽研最新技術,甚至獨創一日完成植牙的術式在歐美學會上發表,堪稱日本植牙治療的先鋒。
 
◆最新護牙指南:「活到80歲保有20顆牙」絕對不是夢!
  「年紀大=掉牙」是錯誤觀念!只要正確保養,老了仍然能有一口好牙。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牙齒保健的目標就是「80歲至少還有20顆牙能正常咀嚼。」
  老人營養不足的主因則是缺牙導致無法正常進食,尤其缺少臼齒,營養不良的問題會更嚴重。只要照顧好牙齒,年紀大也不會覺得全身無力、臥病在床。牙科名醫推薦的護牙要點如下:
 
◎「常常吞口水」幫助防護蛀牙──唾液有保護牙齒的作用,唾液減少也是健康警訊之一。
◎「清水刷牙法」正確清潔──牙膏擠太多反而會讓你不能徹底清潔牙齒。
◎「吃飯多咀嚼」活化牙齒與大腦──咀嚼可刺激神經、促進唾液分泌,是最簡單的運動!
◎「減肥、戒菸」鞏固牙齒──肥胖者罹患牙周病機率高8.6倍,抽菸則會提早10年得牙周病!
 
 
◆◆本書特色◆◆
1、專為想重拾牙齒健康,卻又討厭看牙醫的人所寫,做好牙齒保健,自己就是最好的醫生。
2、重新定位牙齒是重要的「感覺系統」,牙齒與大腦直接相連,小小一顆牙能牽動全身健康!
3、牙齒和重大疾病相互影響,為全身健康不可忽視的環節。
4、釐清牙齒保健的錯誤觀念,0~100歲都適用,全面護齒一次到位!
5、先進的「植牙技術」一次搞懂,讓你不再白花冤枉錢!
閱讀更多
 作者簡介
波多野尚樹
  1946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縣,現任慈皓會波多野牙科診所(埼玉縣埼玉市)所長。醫學博士、牙醫學博士。為日本齒科大學臨床副教授、東北大學研究所齒學研究科兼任講師。曾在瑞典學習,是日本植牙治療的先鋒,並研發獨特治療方式,將齒槽膿漏的治療與植牙合而為一。目前投身預防牙科,積極在中小學校與市民講座等場合推動牙齒保健活動。
網站:http://www.hatanoshika.com/

【譯者】賴祈昌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翻譯學研究所中日文組。為自由譯者,翻譯各類文件,廣泛涉獵各領域,譯作有《血管老化,當然會中風》、《身體本來就會的11個自癒運動,讓你年輕10歲》等。
閱讀更多
 名人推薦
趙哲暘  氧樂多牙醫診所院長
鄭信忠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
蘇明圳  台北醫學大學客座教授、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前理事長、明圳齒顎矯正專科診所院長
(依姓氏筆劃排序)
閱讀更多
 目錄
前言  植牙後不會掉牙?刷牙習慣是關鍵
 
第一章牙齒與大腦直接相連
●六十五歲開始,牙齒狂掉,為什麼?
●八十歲也要守住二十顆牙,很難嗎?
●抽菸會造成牙齦萎縮,養出一口爛牙
●防止掉牙,自己就是最好的牙醫
●向芬蘭人學習,用「氟與木糖醇」保護牙齒
●沒有牙齒,只能吃軟爛或液態食物
●牙齒不健康,人會失去活力
●動物的智力,和牙齒形狀有關
●人類恆齒是三十二顆,為什麼?
●讓牙齒幫你找出「不生病的理想飲食」
●缺一顆牙,其他牙齒也會加速損壞
●獅子缺牙會喪命,為什麼?
●掉了犬齒,後齒不久後也會脫落
●缺一顆牙,全部牙齒會接二連三脫落
●後齒脫落,比想像中可怕
●腦部血液循環,可增加唾液分泌
●缺牙導致失智?機率增加三倍
●「咀嚼行為」是防止失智的關鍵
●食物中有沙子,其實是牙齒發現的
●失去後齒會發胖,為什麼?
●咬合不正大腦易萎縮,導致失智
●腰痛、肩頸痠痛都跟「牙齒咬合」有關
●壓力是造成「磨牙」的原因嗎?
 
第二章  蛀牙是傳染病!
●蛀牙跟感冒一樣,是細菌引起的傳染病
●口腔是細菌的溫床,好菌壞菌通通有
●蛀牙疼痛,代表細菌開始蔓延全身
●及時刷除「齒垢」,牙齒表面可以自行修復
●「乳酸」導致蛀牙惡化
●哪一種人容易蛀牙?
●害小孩蛀牙的細菌,竟來自大人的口腔
●唾液愈多,牙齒愈健康,為什麼?
●唾液含有藥物成分,能抑止細菌生長
●唾液不但能幫助消化,更是天然保養聖品
●口乾舌燥,代表免疫力逐漸下降
●唾液少,口臭問題加劇
●「口乾症」大部分是生活習慣造成的
●中年女性常罹患「乾燥症候群」,很容易蛀牙
●「打鼾」增加蛀牙與牙周病風險
●口腔不乾淨使免疫力下降,引起肺炎
●牙膏中不會有「殺菌成分」,別被薄荷味欺騙
●為什麼每天刷牙還是會蛀牙、得牙周病?
●牙醫師推薦:清潔效果最好的「清水刷牙法」
●牙醫師教你如何挑一支好牙刷
 
第三章  牙周病不治好,小心引發心肌梗塞與中風!
●牙周病會引發心臟病、動脈硬化
●「慢性疲勞」增加牙周病風險
●牙齦發炎沒有及早治療,牙齒會鬆動脫落
●「牙齒脫落」是消除細菌的終極手段
●初期牙齦炎,仔細刷牙才能止血
●牙周細菌大舉入侵,甚至要開刀切除牙齦
●牙周病患得到心肌梗塞的機率高三成
●牙周病提高心臟病風險、波及大腦
●不治療牙周病,糖尿病也很難痊癒
●糖尿病侵蝕血管與神經,降低口腔抵抗力
●中度肥胖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多八‧六倍
●癮君子注意!抽菸讓你提早十年得到牙周病
●老人口腔內的細菌,易引起肺炎、發燒、敗血症
●切除牙周組織後,填補空洞的GTR再生技術
●從豬身上擷取蛋白質的EMD牙周再生術
●牙周病為老年生活帶來龐大的金錢壓力
 
第四章  改變牙科治療的「鈦合金技術」
●早上開始植牙,晚上就能用人工假牙吃飯
●防曬乳、眼鏡、人工關節等,鈦金屬運用廣泛
●意外發現鈦金屬「緊黏骨頭」的特性
●發現骨膜能使骨頭再生,植牙技術大躍進
●全世界第一個植牙的是米格魯小狗
●全世界第一個植牙的人,後來怎麼了?
●醫學證實,全球人工植牙技術近乎完美
●決定植牙成功的六大條件
●技術不斷進步,所有人都可以植牙
●慎選牙醫師,能降低植牙的失敗率
●現代植牙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
●牙齒骨質不好、骨量太少,也能固定植體
●兼顧美觀和快速,脆弱骨質的植牙方案
●如何用眼睛辨識「仿冒植體」?
●牙齦厚度至少三公釐,植牙才不會失敗
●植牙失敗的主因在於「細菌感染」
●人工植牙兼具功能與美觀的九大原則
●植牙治療穩定性高,五十年來持續研發新技術
 
第五章  尖端植牙技術終結缺牙惡夢
●愈來愈多人選擇用「植牙」取代假牙
●牙齒全部掉光,植牙數量可以少於原生齒
●牙骨條件不佳,讓骨頭再生的「齒槽增高術」
●固定植體的三種「上顎竇增高術」
●不必進行骨移植,半年就能做好植牙
●植牙治療是與「咬合壓力」的對決
●下排臼齒植牙,十人有一人出現「知覺麻痺」
●植牙當天就能咀嚼的重大突破
●一天就能完成人工植牙的獨創術式
●實現全口植牙的一日療程
●一日完成局部假牙的人工植牙術
●「牙齦萎縮」是讓外觀及植牙效果扣分的主因
●「用牙齒咀嚼」是年輕和幸福的秘訣
閱讀更多
 內容連載
【作者序】
刷牙後不會掉牙?刷牙習慣是關鍵
 
本書初版問世五年後,牙科治療方式已經產生極大變化。
原本拔牙後主要的治療方式是裝置牙橋或假牙,但現在有愈來愈多病患要求人工植牙。我二十八年前(一九八七年)就接觸植牙治療,並看準它未來的發展性,前往國外取經,直至今日仍然持續鑽研新技術。期間我不斷研讀全球專家學者的論文,並反饋到臨床實務上,看到人工植牙普遍應用於牙科治療,實在充滿感慨。
不過我對人工植牙仍存有疑慮。雖然植牙在牙齒的補綴(填補)上,是相當有效的方法。但我認為大家不能輕易施行人工植牙,而該去思考缺牙的原因,以及造成口腔環境惡化的理由。
 
細菌造成缺牙,植牙不是萬靈丹
缺牙主要是蛀牙(齲齒)或牙周病造成的,兩者又是由口腔的細菌所引起,沒有細菌就不必拔牙。因為細菌感染而缺牙,無論吃飯或講話都不方便,只好請牙醫師植入植體並安裝假牙。
但是把植體放入這種口腔環境真的好嗎?
細菌是造成缺牙的原因,植牙後細菌還是原封不動留在口腔裡。在口腔中放進植體,細菌會再次繁殖侵蝕齒槽骨與牙齦,植體可能因為發炎而脫落。患者必須透過刷牙控制細菌孳生,否則貿然植牙並非好事。
植牙後必須持續清潔保養,不然可能再次面臨失去新牙的悲劇。人工植牙的目的並非是要安裝假牙來恢復咀嚼功能,而是著重於長期使用。沒有良好的刷牙習慣,就算植牙也徒勞無功,只有勤於清潔保養的人才值得植牙。
 
正確刷牙、定期檢查,維持牙齒健康的兩大秘訣
本書之所以推出新版,是希望一般大眾和牙醫師都能重新體認「牙科治療是和細菌的戰鬥」。就像治療酒精性肝硬化的第一步是「戒酒」,在成功戒酒的前提下,醫生才會開立改善肝功能的藥物。這點在牙科也一樣,對於失去牙齒的病患,必須先教導如何清潔,對抗蛀牙與牙周病,否則不該施予切削或補綴等治療。
為了解決根本問題,最重要的是教育患者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努力不懈與細菌奮戰,這才是牙醫師最主要的治療方式。話雖如此,卻有許多人不知道怎麼正確刷牙。除了每天都要刷牙以外,請專家觀察方法是否正確也很重要。即使你三餐飯後都會刷牙,但草草了事,難免會有遺漏。
另外在植入植體後,必須定期請專家清潔植體與牙齦接觸的部位,否則很難保持乾淨。這時候需要牙醫持續照顧口腔環境,每兩三個月就要請醫生檢查牙齒與牙齦的狀態、細菌繁殖情形以及刷牙是否確實。
「清潔」是重要的預防之道,定時且長期持續清潔才是維持牙齒健康的秘訣。
 
「缺牙」影響咀嚼,身體活動力會下降
現代社會趨於高齡化,老年人最大的問題是營養不足導致臥床不起。營養不足的主因則是「缺牙」無法正常進食。尤其老年人如果缺少臼齒,營養不足的問題會更嚴重,使人活動力下降,只能躺在床上。這點對老人本身或家人來說都是不幸且沉重的負擔。
牙齒不過是人體一個很小的部位,但這麼小的牙齒可以咀嚼食物,形成能量供應身體活動。而且牙齒是靈敏的感測器,也是直通腦部的前哨站,心臟送出的新鮮血液會流入牙齒再回到心臟。
我們通常是失去牙齒後才了解它的價值,但怎麼可以放任牙齒敗壞呢?細菌是缺牙的主因,我們不能在與細菌的戰爭中敗下陣來,必須和牙醫合作,了解更多牙齒的功能,並學習如何對抗細菌。
 
缺牙導致失智?機率增加三倍
 
如果你最近比較健忘,記得對方的長相卻想不出名字;孩堤時期的事情記得清清楚楚,卻想不出昨天做了什麼,一週前的事更忘得一乾二淨。這樣難免擔心自己罹患失智症,要怎麼做才能擺脫失智的擔憂呢?
 
失智老人缺牙愈多,大腦萎縮愈嚴重
名古屋大學醫學研究所的上田實教授,曾在安養機構進行一項調查。他比對缺牙和沒有缺牙的人,藉此探索牙齒與腦部的關連。調查對象為七十八位健康老人、三十九位患有腦血管性認知障礙的老人,以及三十六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分別詢問他們的牙齒數量以及開始掉牙的時間點。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和健康的人相比,牙齒數量只有平均值的三分之一,保有原生齒的比例非常低。而且他們使用假牙的頻率也只有健康老人的二分之一,許多人牙齒掉了也不在乎,沒有安裝假牙。令人驚訝的是阿茲海默症老人當中,牙齒數量愈少大腦萎縮愈嚴重。
另外,阿茲海默症老人開始掉牙的時間比健康的人提早了二十年。上田教授根據這項調查作出結論,如果較早開始掉牙並置之不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高出統計值三倍。
這份可怕的調查數據顯示,掉牙後沒有適當處理,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症。
 
牙齒會改變生活品質與心情
平時觀察老人可以發現,保有牙齒的人較常說話與大笑。如果牙齒脫落或假牙不合口,說話多半較不靈活,無法正常講話。
我有位七十多歲的男性病患,長年使用假牙後改做人工植牙。
「醫孫啊,『偶』搜話好像還改不太夠來。」他還留著戴假牙時的說話習慣。
我說:「每天對太太說『我』愛你,馬上就改回來了。」
老先生聽了撫掌大笑。他下次回診時發音已經清楚許多,表情更加開朗,能以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事物。我深刻體會到,擁有一副可以咀嚼的健康牙齒,會使人產生極大的改變。
 
牙周病會引發心肌梗塞,你知道嗎?
或許有人曾在廣告上聽過「牙周病原菌連鎖效應」。據說牙周病原菌會從口中流竄全身,導致心臟疾病、動脈硬化、感染性心內膜炎、細菌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早產造成嬰兒體重過低、高血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口腔細菌的感染,禍害蔓延全身
翻開埃及、希伯來與亞述等古文化的記錄,顯示了整體健康與口腔的重要性。牙周病雖然是口腔疾病,但古人已經認為牙周病可能與全身的疾病有關。
回溯到一九○○年代初期,當時的醫生並不清楚是什麼造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肺炎等疾病。他們無法確定口腔是否存在細菌,因此不知道怎麼找出病因,這時候許多專家學者與醫師進行了大量研究。
費城的細菌學家W‧D‧米勒博士與倫敦的醫師W‧杭特在論文與演講中提到,口腔的細菌感染是造成全身性疾病的主因。米勒博士在其論文〈作為感染源之人類口腔〉中表示,口中的細菌會造成骨炎、骨髓炎、敗血症、膿血症、白喉、結核、梅毒等各種疾病。
口腔是進入人體的大門,細菌不分好壞都可能進入,因此口腔感染是造成全身性疾病的元兇—這個觀念迅速普及開來。其後許多學者針對口中的細菌感染與疾病進行研究,進一步釐清牙周病原菌造成的威脅。
 
牙周病患更容易得心肌梗塞
一九八九年芬蘭的K‧麥拉博士針對「牙周病與急性心肌梗塞的關連」,發表研究論文受到廣大關注。該研究針對相同地區的一般人與患有心肌梗塞的病患,進行對照實驗並彙整結果。
所有受試者都要接受牙科檢查,統計有無蛀牙、掉牙數量、齒垢、牙周袋深度、牙齦有無發炎等分數。結果發現牙齒狀況不佳的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機率居然和牙周病關係密切。
心肌梗塞的發病機率和許多因素有關,這項比較實驗也針對其他因素進行調查,包括年齡、總膽固醇、壞膽固醇(LDL)、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抽菸等。他們進一步過濾這些數據並進行分析,發現和這些風險因子無關。
我們透過這項研究了解到,牙周病患心肌梗塞發作的比例高出一般人三成,這個不小的數字讓人足以懷疑兩者的相關性。麥拉博士以上的研究,證實牙周病患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較高。

蛀牙跟感冒一樣,是傳染病
我三十多年來都在幫國小與幼稚園的孩子檢查牙齒,蛀牙的小孩愈來愈少。
二十年前檢查八百人超過一半有蛀牙,但近年大幅減少,一百人頂多二、三人蛀牙。以前常看到缺牙的孩子,現在也幾乎沒有了,或許是因為媽媽們嚴格執行幫孩子刷牙的工作吧。
 
眼睛看不到的細菌,是蛀牙主因
我們為什麼會蛀牙呢?簡單來說,蛀牙是細菌造成的傳染病。蛀牙病原菌增生會產生大量酸性物質,溶解牙齒的琺瑯質與象牙質,造成牙齒受損,蛀牙的正式病名「齲齒」就是由此而來。
用牙科的紅色染劑塗抹牙齒,大部分人都呈現一片紅色。尤其在兩顆牙齒間的縫隙,以及牙齒和牙齦的界線特別明顯,但這並不是食物殘渣。紅色染料是檢查有無細菌的藥物,染紅的部分代表蛀牙病原菌在此孳生。
人類的口腔有三百到五百種細菌。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會沾染母親體內的細菌,有些細菌則會在胎兒時期透過胎盤從母體進入。這些細菌有好有壞,是人體的常在菌,持續在體內生存直到我們死亡為止。
  
小孩蛀牙的細菌,竟來自大人的口腔
新生兒身上幾乎找不到轉糖鏈球菌,所以細菌是在什麼時候、從哪裡入侵呢?
當我們分析轉糖鏈球菌何時進入小孩口腔,發現多半是從吃副食品開始,直到三歲前乳牙長齊二十顆為止。此時期媽媽常會用嘴巴把溫熱的副食品含到涼,或是在口中嚼過再給孩子吃,正是轉糖鏈球菌入侵的好機會。
俗話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多數人在懷孕初期因為害喜飲食失常,或是身體不舒服而隨便刷牙。孕婦也容易發生妊娠性牙齦炎,口腔環境變得很糟糕。
產後忙著帶小孩,精神與身體都疲憊不堪,而且因為過於忙碌,容易隨便刷刷交差。換句話說,對媽媽而言無論是孕期或產後,都是蛀牙的高危險期。
在這段高危險期,活力充沛的轉糖鏈球菌會隨著副食品進入嬰兒口中,瞬間造成感染。當然除了媽媽以外,爸爸、爺爺、奶奶等嬰兒身旁的大人,都得注意別讓孩子感染轉糖鏈球菌,這樣才可以有效預防蛀牙。
即使感染轉糖鏈球菌也不是馬上蛀牙。根據凱斯之環的理論,蛀牙的第一要素是必須有牙齒,還沒長牙的時候絕對不會蛀牙。反過來說,蛀牙風險從牙齒冒出頭的瞬間開始攀升。另外,沒有砂糖作為食物,細菌就無法製造不溶於水的葡聚糖。小孩長牙後,睡前喝配方奶可能造成蛀牙,必須多加注意。
 
維護幼兒牙齒健康,大人發現蛀牙請馬上治療
要完全清除口腔裡的轉糖鏈球菌很不容易,但我們可以減少數量。
第一步是發現蛀牙就要治療。蛀牙造成的空洞與周圍的菌膜充滿轉糖鏈球菌,細菌也會流進唾液,透過唾液傳染給嬰兒,所以第一步是治療蛀牙。
即使是轉糖鏈球菌的帶菌者,一毫升的唾液中不到一千個細菌就不會傳染。因此治療蛀牙可以大幅減少轉糖鏈球菌在口中的數量。
大人如果會接觸嬰兒,必須好好刷牙並治療蛀牙才能降低孩子蛀牙的機率。

為什麼每天刷牙還是會蛀牙、得牙周病?
有些病患無論怎麼治療還是有蛀牙。問他們是否好好刷牙,病患也說:
「醫生,我都有乖乖刷牙,但還是蛀牙了。」
「舉例來說,小孩有時候不管多用功,成績總是爬不上去。不管怎麼努力,但搞錯方向分數就不會進步,刷牙也是一樣的道理。」
只有細心刷牙才能保護牙齒,要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起床、飯後與睡前刷牙的習慣。這時要有明確的目標,才能確實刷牙。刷牙時如果沒有意識到要和口中細菌作戰,牙刷沾再多牙膏也徒勞無功。
市售牙膏的成分大多為糊劑混和碳酸鈣、磷酸鈣、鹽、磷灰石等研磨劑,再添加界面活性劑、保溼劑、結合劑、發泡劑、香料或色素等等。
牙刷沾上牙膏刷牙,發泡劑形成的泡沫有薄荷香味,這種清爽感令人上癮,才刷一下下就覺得大功告成。事實上,刷牙時需要一顆顆從正面刷到背面,最少也要十分鐘,刷得這麼仔細才能清除齒間以及牙齒牙齦之間的齒垢。如果沾了大量牙膏,刷一會兒就收工,牙齒當然刷不乾淨。自己覺得口氣清新,口腔卻充滿細菌。
 
藥用牙膏、塗氟,都不能完全防堵蛀牙
很多人覺得可以使用含有抗生素或殺菌藥物的牙膏,藉此控制蛀牙與牙周病原菌。但口腔中不只有壞菌,也存在許多對人類有益的細菌。如果用殺菌牙膏刷牙,好菌也會消失,並讓舌頭或食道等軟組織受到傷害。
到了二十一世紀,為了預防嬰幼兒與兒童蛀牙,許多醫生會使用含氟牙膏或塗氟。氟會促進牙齒鈣化,抑制蛀牙病原菌產生酸性物質。但即使塗氟也不能百分之百預防蛀牙,還是得從小養成習慣,正確清潔細菌孳生的部位。

老人口腔內的細菌,易引起肺炎、發燒
免疫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失去抵抗力便容易感染各種疾病。老年人特別需要注意肺炎,有時口腔的細菌會被吸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牙周病原菌是毒性較強的細菌,口腔中除了牠們以外,也有許多正常菌叢。這些菌叢平時對人體無害,但吸入氣管後也會形成肺炎。
 
牙周病原菌特別喜歡攻擊「老人和女性」
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的奧田克爾教授研究小組調查指出,住在安養設施的老人,七成口腔內有肺炎鏈球菌,這種細菌最容易引發肺炎。除此之外,牙周病原菌與綠膿桿菌、葡萄球菌等也是引發肺炎的原因。
對老人而言肺炎可能致命,如果口腔的肺炎鏈球菌不小心進入氣管,缺乏抵抗力的老人會立刻遭到感染甚至喪命。老人常有低溫發燒的症狀,也很可能是口腔中的細菌造成發炎而發燒。如果躺在床上不良於行,無法仔細刷牙,會使口腔細菌孳生,從血管或氣管進入全身。有報告指出,細菌進入血管會產生敗血症,進入心臟會在心臟瓣膜繁殖,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
女性和老人一樣容易被牙周病原菌盯上,因為女性荷爾蒙的關係比男性容易受到影響。厭氧革蘭氏陰性菌是牙周病原菌之一,會受女性荷爾蒙影響,以雌激素為食物繁殖,因此女性罹患牙周病的風險高於男性。
另外,在青春期、更年期與停經期等等,女性會有荷爾蒙失調的問題。荷爾
蒙、自律神經及免疫系統會互相影響並維持平衡,但自律神經系統因為壓力與過度操勞而失調,第一個受影響的就是荷爾蒙。這麼一來免疫力會下降,血液循環也會變差,內分泌失調讓牙周病原菌變得活躍。

有骨質疏鬆症,可以植牙嗎?
當我們失去牙齒那一刻起,身體會開始吸收齒槽骨。無論裝不裝假牙,身體都會吸收齒槽骨。有牙齒的時候,咀嚼壓力會刺激骨頭,激發骨頭再建的循環。破壞老舊骨頭同時形成新的骨頭,兩年循環一次讓骨頭煥然一新。
但失去牙齒會讓骨頭失去刺激,使再建功能衰退,不久之後骨頭會被身體吸收而不再重生。就像人無法走路後,雙腳會退化一樣。如果我們不良於行,不再受地心引力的壓力刺激股骨,再建程度會降低而使骨頭變得脆弱。肌肉也會因為缺乏使用而衰退,最後無法走路。
植入植體時,最好具有健康的齒槽骨。齒槽骨健康而且牙齒一顆不剩,做起人工植牙相當簡單。這時還有一項條件是「除了牙齒以外的地方都健康強壯」。
 
患有高血壓、齒槽骨萎縮,也能安裝植體
大多數缺牙病患的骨頭開始被身體吸收時,極有可能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醫師治療時必須面對各種狀況。
不同的骨質也有不同條件。骨頭是由表面較硬的皮質骨,與中央較軟的海綿骨構成。有些人因為海綿骨太軟而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也有人是表面較硬的皮質骨太薄。這時即便將植體植入齒槽骨也難以固定,無法取得骨整合的效果。
另外有些人海綿骨較少,卻有厚厚一層皮質骨,即使把骨頭削薄也不會流出血液。血液會形成骨頭幫助癒合,因此海綿骨不可或缺。但海綿骨較少只有厚厚的皮質骨,將使血液無法流出,使得骨質不佳,難以獲得骨整合的效果。
這些問題會提高人工植牙的難度,但最新研發的技術解決了這些問題。以往只有某些人能接受人工植牙,現在因為技術進步,幾乎可以處理所有病例。

植牙前,外行人也該懂的知識
鈦金屬製成的植體,目前主流仍然是布拉尼馬克博士研發的螺絲型。螺絲造型的下方是螺紋切口,各家廠商均有不斷改良的各種形式。義大利約銷售一六○多種,日本也有四十種以上的植體系統。這些植體的專利屬於各家公司,人工植牙費用這麼貴,就是貴在「專利授權費」上。
 
決定植牙能否成功的六大條件
人工植牙必須符合幾項條件才能讓骨整合長久且順利。以下是瑞典的阿布雷森教授(Albrektsson)在一九八二年提倡的內容,現在仍是人工植牙的基準,達成以下六點,是骨整合長期成功的條件:
一、合適的生物材料。
二、合適的植體設計。
三、合適的植體表面狀態。
四、合適的病例選擇。
五、高水準的外科技術。
六、分散加諸於植體的咬合力。
 
改變植體設計,就能縮短治療時間
第一點合適的生物材料是指鈦金屬。從漫長的歷史來看,至今使用過許多材質都無法和生物緊密黏合,唯有鈦金屬能做到這點,現在生產的材質有純鈦、鈦電漿鍍膜、鈦羥氧基磷灰石鍍膜等等。
第二點「設計」是指植體的形狀。現在植體的主流是附有螺紋的螺絲造型,螺紋的深度與形狀會影響植體與生物的親和度。此外也有中心空洞的中空管造型。
第三點表面狀態,是指螺旋表面的粗糙度。從顯微鏡的角度來看,可以分成表面粗糙或光滑的植體。表面愈粗糙愈容易附著在骨頭上,但弱點是較容易遭到污染或感染,表面太過光滑則是會降低與骨頭的親和性。
如果植體是用機械切削而成,骨頭生長的方向會從齒槽骨往鈦金屬延伸,但如果以特殊加工讓表面變得粗糙,血液會在植體植入時迅速聚集,讓骨頭從鈦的表面往齒槽骨生長。同時齒槽骨也會往鈦金屬生長,骨整合的時間只要原來的一半。
從縮短治療時間看來,用蝕刻加工讓植體表面變粗糙比較有利,可用氟或氫氟酸、硫酸等酸性處理,讓表面變粗糙。還有一種噴砂加工,是用鋁化合物或鈦化合物噴在表面上。
各家公司都在研究植體表面的粗糙程度,結果是一開始以機械研磨的粗糙度最佳。這點並沒有確切的依據,只是恰巧如此。但現在各家公司會配合設計更改表面粗糙度,因此未來的標準或許會不一樣。
以上三項條件會因為植體的系統各有不同。
 
找到好醫生,植牙就成功一半
第四項適當的病例挑選,是指病患最好全身都很健康而且骨質強健。如果病患條件不良,患有骨質疏鬆症,或是齒槽骨因為牙周病而被身體吸收殆盡,便很難收到骨整合的成效。
第五點外科技術是指如果外科技術不佳,植入時左搖右晃便無法與骨頭黏合。此外,植入植體必須事先鑽洞,這時產生的熱能會損害骨質,使得骨整合難以成功,無法安裝上部的假牙。
第六項條件是裝上假牙後的咬合。如果沒有牙齒可供咬合倒不成問題,但咀嚼時如果無法分散力量,會使植體承受過度的重量,導致骨整合失敗。
第四到第六項是考驗牙醫的治療技術。如果能達成所有條件,不但骨整合可以成功,也能長期使用假牙。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