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籍瀏覽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商品介紹
溝通大師教你 拿回情緒主導權: 這樣解讀,90%的煩惱都會消失!
►作者: 田中千尋
►譯者: 郭欣怡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4-08-28
►ISBN: 978-986-5683-16-0
►規格: 14.8*21
訂購本書
定價 270 元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90%的煩惱與壓力,來自於「人際關係」
世界級NLP溝通大師教你最有效的「減壓練習」
面對煩惱,再也不用大喊「我受夠了」!
 

 ★8000人齊聲推薦:「NLP成功讓我消除了煩惱。」 
 
每個人幾乎都有些煩惱和壓力,差別只在於多和少而已,這些煩惱可能是:
‧主管一直加工作給自己,做也做不完……
‧部屬的業績一直沒有起色,不知該如何幫助他……
‧孩子不聽話,在管教上讓自己很頭疼……
‧工作不順,最後不幸被裁員了……
‧在感情上一直不順,總是遇到錯的人……
‧是我太安靜嗎?大家都對我的存在視若無睹……
 
雖然大家的煩惱都不同,然而,如同「九成的煩惱源自於人際關係」這句話所言,幾乎多是「溝通」出問題,最後導致心情變差、沮喪、難過,演變成煩惱。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改善呢?
 
◆改變對事情的解讀方式,90%的煩惱都消失了!
本書作者田中千尋,是世界知名的NLP訓練課程講師,曾替來自二十五個國家,超過八千人解決了煩惱,為什麼她能辦到呢?因為她發現,只要「改變解讀方式」,情緒就會轉變,溝通自然就能順暢。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五個思考邏輯層次,當自己想的和別人想不在同一個邏輯層次時,溝通就會不良。就像連連看一樣,一旦連錯了,就容易會錯意,把對方的真心讚美當成是諷刺、關心也會被認為是虛情假意等。
此時,只要善用NLP的「減壓練習」,就能把自己從錯誤的認知中解救出來,消除煩惱,再也不會被壞情緒綁架,也不會因為尷尬、難過、生氣而使自己受傷。遇到這些情況時,你可以這樣想:
 
工作時不小心犯錯,被主管指責:「為什麼會犯錯?也太粗心了吧?」
請見【責備篇】把重點放在「行為」,而非自己
──被責備的一方常會認為是在「罵我這個人」,其實,主管並不是針對「你」生氣,而是針對你做錯的「事情」。
 
當有人對你說:「你表現得真的很棒耶!」覺得他的表情很誇張,有點虛情假意。
★請見【讚美篇】把「疑問」直接丟給對方吧!
──不妨直接詢問對方讚美自己的原因,無謂的猜測只會加深猜忌。
 
大發雷霆後,發現是自己不小心錯怪別人,想道歉卻又很難開口。
★請見【道歉篇】別再說「我錯了」,這是最糟的道歉方式
──「認錯」並不等於「否定自己」,你只是承認自己做的「某件事」出了差錯。
 
主管總是指定你假日加班,你只能默默接受,敢怒不敢言?
★請見【工作篇】這是因為,有些工作只有「你」才能勝任
──主管只會把「重要任務」交給有能力的人;當然,想休息的時候,也要坦白告訴主管。
 
原本的工作量已經很大了,同事或主管又請你協助其他業務。
請見【幫助篇】別急著說「我沒辦法幫忙」
──忙碌的你一定很煩躁,你絕對有權拒絕,但切記要耐心的告訴對方原因,避免產生誤解。
 
看不慣某位同事巴結主管的行為,總是盡量避免和對方接觸,更不想和他合作。
★請見【拒絕篇】只要能把工作順利完成,對方就是值得合作的對象
──請專注於業務上,不帶入個人情緒,才是「專業」的表現。
 
•孩子總是調皮搗蛋,越來越叛逆,不但講不聽,還常常頂嘴。
★請見【親子篇】直接制止絕對無效,把你的「感受」告訴孩子吧!
──孩子是世上最敏感的人,「媽媽很難過」、「爸爸很愛你」比「不許做!」更能打入他們的心。
 
•覺得沒有人懂你,一直遇不到「對的人」。
★請見【愛情篇】先試著了解對方,自然能遇到懂你的人
──你積極的態度,最能打動別人,自然能吸引異性的注意。
 
◆ 開始實踐「減壓練習」後,不但煩惱消失了,還發生了這些奇蹟!
•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快樂,不再容易生氣了
•不再對錯誤耿耿於懷,可以坦然道歉,還越來越受同事、朋友歡迎
•工作壓力減輕了,不再害怕面對脾氣暴躁的主管或同事
•越來越多人對自己說「我很欣賞你耶!」
•親子關係改善了,孩子變得善解人意,喜歡和你分享心情


【本書特色】

(一)收錄最常見的生活情境,幫你從容面對任何棘手狀況。
(二)結合理性與感性,用最人性化的方法,輕鬆解決各種溝通難題。
(三)以專業角度切入,破除思考盲點,化解人際危機!
(四)全球化世代必備!外國人為什麼和你想的不一樣?本書通通有解答。
閱讀更多
 作者簡介
田中千尋(Chihiro Tanaka)
    主要於日本、歐洲各國,透過英語、義大利語、日語等三種語言進行溝通訓練、培訓課程及講座授課。從日本大型企業開始,曾替來自二十五個國家、超過八千人做過實際訓練工作,被NLP的世界權威羅勃‧帝爾茲(Robert Dilts)博士譽為「能夠簡單而優雅地融合人類與文化之間差異的訓練課程講師」。

    多年來,作者幫助許多不同國籍的人們解決溝通問題,二十年來始終活躍於國際舞台的第一線。除了單純的精神理論外,更透過嚴格的要求做出「實際成果」。同時,也能從實務經驗中做精闢的分析,無論擔任企業顧問或訓練講師,皆獲得海內外學員的讚賞。

    目前尤其致力於不同性別、世代、職業、國籍等文化差異(思考方向與行動模式的差異)極大的全球化人才教育工作中。利用人類的身體與腦科學,消除壓力與預防壓力找上身的「零壓力系列研習課程」,採用NATO的德國「ID圓規(思考傾向& 工作動機的分析系統)研習課程」,採用國際聯合組織運動原則的「經理人研習課程」,總是令人感動不已的生涯職業線「自我軸研習課程」等,透過這些課程,募集許多海內外的粉絲。活動內容也被義大利的電視節目、日本的廣播節目報導,十分活躍於媒體界。

    由於成長於義大利,對於日本傳統文化與精神的愛戀更勝人一倍,也積極地招募能夠一起在日本展開更多活動的夥伴。除本書外,還著有《把壓力丟掉吧!》(中經出版)。



【譯者─郭欣怡】
    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專攻教育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國立台中商專應用外語科畢業。離開對日貿易助理的第一份工作,取得高中、職日語合科教師證之後,不甘心只當一位日文老師,而一頭栽入日文學習書籍寫作的世界。

    現任日文翻譯、口譯、日文家教、文化大學推廣部、台北市、新北市各社大、長庚養生文化村日文講師。著作有《快熟五十音》、《快熟基礎日語會話》、《哈燒日語會話》、《NEW日文單字放口袋》、《連日本人都在用的日本語書信大全集》(我識出版社)。《五十音原來如此》、《日文單字簡單到不行》(捷徑文化)、《排行榜旅遊日文常用語》、《排行榜日文常用語》、《排行榜購物日文常用語》(凱信出版)等。
閱讀更多
 名人推薦
◎各界專業人士 肯定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家/廣播主持人  吳若權
臨床心理師、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 洪仲清
★NLP 國際高階訓練師 赫威思 專業訓練中心首席講師 陳威伸
閱讀更多
 目錄
【作者序】消除煩惱,從「學會溝通」開始
【第一章】責備篇
責備別人之前,先說這些話──
多數人不擅於罵人,因為擔心「被討厭」
被責備的理由,是什麼?──
找出對方在意的問題點,而不是「生悶氣」
 
【第二章】讚美篇
讚美之前,先仔細觀察──
一定要具體,先針對「行為」再表達謝意
被讚美的原因,是什麼?──
大方接受,人際關係更圓融
 
【第三章】道歉篇
你會道歉嗎?──
懂得道歉的人,身邊總是聚集許多朋友
接受道歉,是控制情緒的開始──
懂得「愛自己」,就能坦然接受別人的道歉
 
【第四章】工作篇
交付工作,需要信任與智慧──
說明自己無法勝任的原因,讓對方認同
接受工作時,不妨先詢問理由──
開口問:「為什麼交給我呢?」避免溝通不良
 
【第五章】幫助篇
幫助別人,也會被誤會──
「幫助」並非不信任,弄清楚便能遠離壓力
被幫助,並不代表能力不足──
需要幫助時別害羞,「互助」讓成果更美好
 
【第六章】拒絕篇
拒絕的技術──
婉拒前要先說理由,避免誤會、僵局
被拒絕,就是丟臉?──
「反對」也是一種溝通,未必是壞事
 
【第七章】職場篇
主管要接受部屬的「個性特質」──
指導部屬時先認同他,才能換得好表現
部屬的行為,最容易被主管評價──
部屬最討厭的不是被罵,而是「被當成空氣」
 
【第八章】親子篇
請大聲用「你好棒」讚美孩子──
用讚美化解反抗,才是真正的「愛」
孩子被罵,卻知道父母是愛他的──
只針對「錯誤行為」罵孩子,不否定人格
 
【第九章】愛情篇
男人的讚美,別只是在說場面話──
認同對方的「個性」,是贏得異性緣的關鍵
女人學會「自我肯定」,就不易為情所傷──
肯定自己,就算分手也能坦然
閱讀更多
 內容連載
責備別人之前,先說這些話
多數人不擅於罵人,因為擔心「被討厭」
 
    你擅長「責備別人」嗎?
    多數東方人皆屬於「不擅長生氣」與「不擅長責備」的類型。
    「假如說出太機車的話,對方可能會因此而討厭我」、「言之過重的話會讓對方覺得反感」在這種感覺驅使之下,便養成東方人「息事寧人」的習慣。因為不想被討厭,所以不敢責備對方。
    東方人通常不習慣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對方「辯論」(分成贊成與反對兩組,展開議論的過程),因而無法享受「與別人意見對立的樂趣」。
因為無法拋開「不想被討厭」的想法,所以漸漸變得不敢「責備別人」。因此在責備別人之前,常會先說以下這些台詞:
 
「我絕對不是『討厭你』,這點希望你先知道……。」
「我是為你好,才大膽跟你說一些忠言逆耳的話……。」
「我知道你一直很努力,但有些地方我希望你可以做些調整……。」
 
為什麼在責備或罵人之前,必須先說這些台詞呢?是責備者「害怕傷害對方」嗎?恐怕真正的原因,是因為責備者「不想被討厭」、「不想受傷」吧!
    那麼,想在社會生存下去,什麼樣的「責備方法」最能被接受呢?
    我有一位服務於製藥公司的義大利朋友馬克,曾意氣風發地當上社長。他最先整頓營業部門的工作。因此,他將負責營業、銷售的各部門負責人叫到社長室,他原先希望藉此給部下一個警愓,勉勵他們「再努力些」,但是談話過程中,他變得越來越情緒化,最後馬克也失控了!
 
    「為什麼你們的銷售成績這麼差?太可惡了!」
 
    各部門負責人紛紛低下頭,臉上露出微妙的表情。當時怒氣沖天的馬克心想:「從今天開始,各部門的負責人應該會比較有危機感,回去後一定能重整部門。他們一定可以了解我為什麼如此憤怒,也一定能理解我的用意,這樣員工們就能團結一致了……。」
    然而,之後的狀況完全超乎馬克的預期,他陷入困境當中;統領各部門的領航者馬克,開始感覺自己在公司內部被孤立了。
    剛開始,公司內部起了小小的變化。   
 
「大家好像不再像以前一樣,總是精神抖擻地向我打招呼了。」
    「就算我主動打招呼,大家好像總是視若無睹的樣子。」
    「感覺大家打招呼時,總是低著頭不敢看我,而且音量十分小聲。」
 
他察覺到公司內部的變化。當人類一但萌生某種想法,所有映入眼簾、充耳所聞之事,都會自動與自己的想法「對號入座」。
 
    「大家該不會都討厭我吧?」
    「假如大家真的討厭我,一定是因為我『指著所有部門負責人的頭一直罵』的關係。」──當事人再用力想,大概也只能想到這個原因。
    自從馬克擔任社長以來,他的心裡多少有這樣的想法:「擔任社長的人,絕對不可以一直看員工的臉色。」
可是,「大家可能開始討厭我」的不安情緒,卻也日日在他內心增長,於是他堅強的心也漸漸示弱了。
    我想,許多人對於這種情形應是心有戚戚焉吧!尤其是在我們的求學過程當中,一但心中出現「大家(某人)是不是討厭我?」的想法之後,該想法就會一直擴大。
 
    「是不是那些被我罵得臭頭的部門負責人,在員工面前說盡我的壞話呢?」
    「他們是否想在其他員工面前,塑造我『一當上社長就趾高氣昂』的錯誤形象?」
 
    即使員工討厭自己也無妨,假如公司的業績有所提升,馬克還可以稍稍釋懷;然而很不幸地,從馬克責備部門負責人的時候開始,公司的業績便每況愈下。於是,他必須經常召集各部門負責人一起商討,並且介入銷售的執行過程。
 
    「我必須再次召集各部門負責人,好好與他們溝通。可是我已經失去人氣了!假如我再次警告他們,他們會不會因此更討厭我呢?」
 
    一直擔心自己「被討厭」的馬克,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再次與各部門負責人會面,但是「不想再被討厭」的情緒使他無法傳達重點,他小心翼翼地發言,沒辦法說出真心話。
 
「我召集各位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想責備大家。我知道你們很努力,我真的知道!可是……。」當他說出這段責備別人前的「預告」後,正要繼續說下去時,看到部門負責人們,紛紛將視線移至別處,他突然心裡一驚:「啊!我的想法果然正確!他們真的很討厭我!」       
    從這天開始,馬克失去發言的勇氣,因為他開始害怕「責備別人」。
    因為太在意員工的臉色,導致他無法將決策順利傳達給部屬。因為過於害怕「被討厭」,無法說出真正想法的馬克,不久就被董事會解聘社長的職務。
 
微不足道的小事,最容易瓦解「自信」
    「為什麼我會被大家討厭?」
    被解除社長職務的馬克,始終對於背後原因毫無頭緒,最後他鼓起勇氣詢問曾被他責備的部門負責人。只見對方以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回答他:「你說我討厭你?為什麼呢?沒有人討厭你啊!是你自己會錯意了!」
    「什麼?」是的,認為「大家討厭自己」的想法,完全是馬克個人的「錯誤認知」;事實上,部門負責人與員工們,徶未直接對馬克說過「我們討厭你」等類似話語。
    「大家好像不再像以前一樣,精神抖擻地向我打招呼」、「就算我主動打招呼,大家好像都視若無睹」……,這些想法一開始也可能只是馬克自己會錯意而已,即使對方真的有前述動作,做出「他們討厭我」的結論,也未免言之過早。嚴格說來,大家根本未曾表現出對馬克視若無睹的態度。只不過因為他們「沒有微笑」的行為,被馬克解讀成「對自己視若無睹」罷了──而這些行為的解讀者,都是馬克自己。
    為什麼部門負責人「將視線移開」的動作,就代表他們「討厭自己」呢?事實上,「將視線移開」可能只是當事人剛好分心,想到別的事情所做出的反射動作而已。「視若無睹的態度」,也可能只是當事人因為專注思考某件事,未察覺到社長的存在而已。
    儘管如此,馬克自己卻逕自將「視線移往別處」與「沒對自己微笑」的動作,解讀成了「自己遭受否定」。
    接著,一直誤以為別人討厭自己的馬克,在察覺自己並未遭到排擠後,便迅速找回了「自信」,不久便順利復職,再度坐上社長的位置。人類的「自信」,很容易因為這些微不足道的巧合而崩解,甚至連自己努力打拚得來的位置都不保。
    因為馬克將「視線移到別處」、「打招呼的聲音很小」、「聲音小」等,屬於「行動層次」(肉眼可見的事物)的部分,解讀為「自己遭到否定」的「個性特質層次」(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因而衍生出「溝通不良」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溝通不良」的情況,尤其是自己受傷,或不慎傷害別人的原因中,有九成左右都是因為當事人混淆「肉眼可見的事物」與「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之本質所致。
 
給予具體建議,而不是責備行為
    馬克斥責部門負責人「可惡!」之後,自認為傷害了大家,覺得大家開始討厭自己的錯誤想法,全是因為他將「肉眼可見的事物」層次,與「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層次,做出錯誤的連帶解讀。
    假設馬克只將意識集中於部門負責人的「行為」,或是執行工作的「環境」等「肉眼可見的事物」層次,如果他能夠清楚了解,自己感到憤怒的是屬於「肉眼可看見的事物」層次,就不會對部門負責人說出:「為什麼你們的銷售成績這麼差?太可惡了!」這類否定人格的發言。
 
    「因為介紹公司產品時不太熟悉,所以我們為銷售人員安排研習課程吧!」(層次2「行動」)
    「拜訪客戶的時間點可能不太適當,我們重新安排訪客行程表吧!」(層次1「環境」)
    「因為弄錯說服的對象,我們要向有決定權的人推銷。」(層次2「行動」)
 
    若能像上述一樣與部下溝通,應該就能配合「對方真正遇到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建議」。
 
具體說出「想法」,拐彎抹角無法解決事情
    「如果各位可以更開朗地跟我打招呼該有多好」、「說話時,希望各位不要轉移目光,看著我的眼睛說話」──假如馬克可以將自己實際「看見的事情」告訴對方,或許對方就會立刻修正這些「無意的行為」。
    可是,馬克卻將對方這些「無意的行為」與「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層次做連結,逕自將之解讀為「對方討厭自己」。結果,「事實應該是那樣還是這樣……」這種不安全的想法無數次地在心中蔓延開來,最後導致「責備別人」這件事變得越來越可怕。
    明明是「環境層次」或「行動層次」發生問題,責備的一方有時卻會主觀地認定「當事人本身有問題」,而開始責備對方的「個性特質層次」。
    但事實上,責備對方的「個性特質層次」,無法解決任何事情。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將焦點放在「環境層次」與「行動層次」,責備的一方應該做出有建設性的發言,才能使對方的問題獲得改善。
 
    「你針對○○一事的處理方法,這樣做應該會更好。」
    「如果你能夠讀一本叫做○○的書,應該就比較能夠理解。」
    「只要你能多累積○○的相關經驗,我覺得對你會更好。」
 
    另一方面,被責備的一方,也很容易將單純的「環境層次」與「行動層次」的問題,解讀成「自己的個性特質被責備」。
    「雖然他說『真是太可惡了』,但仔細想想,他只是針對環境而言罷了;並不是否定我的人格。」假如能夠這樣想,內心就不會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但很遺憾地,很多人容易將「肉眼可見的事物」與「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混為一談。假如能夠在「肉眼可見的事物」與「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之間,妥善做區隔,並學習採取適當的說話方式,培養解讀智慧;雖然必須假以時日才能習慣,但是習慣後,實際執行時便能得心應手。你將會在豁然開朗的那瞬間,感覺肩上的壓力煙消雲散。
 
不用「你」當主詞,較不容易傷害他人
    當一個人被醫生宣告罹患癌症時,最好不要以「你得了癌症」這樣的句子來宣告比較好。當病人被告知「你=癌症」時,很容易將聽到的事實與「肉眼無法看見的事物」做連結,因此他所感受的重大打擊將如大浪般襲來。「你=癌症」這種同質的發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事人的人格,也正被癌症細胞侵襲。
    「我們在你的胃部發現癌細胞,所以我們來處理癌細胞的部分吧!」如果可以只著眼於這種「肉眼可看見的事物」部分,便能在宣告病情時,將對患者的傷害減到最低。
    當我們責備或警告某人時,最好不要說出「你是○○○○」的句子,或者將「你」做為主詞使用。「你的『□□□□』是『○○○○』」請提供對方更明確的指示。
    不要向對方說「你得了癌症」,而是告訴對方「你的胃裡有一點癌細胞」。不要向對方說「你錯了」,而是告訴對方「你的交涉方式出了點問題」。
    不要說「你有問題」,應該要告訴對方「你來的時候出了點問題」。
    如同上面所述,只要將主詞與「肉眼可看見的事物」置換,便能將肉眼看不見的對方人格的傷害降到最低,不過這種方法是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的。
    日本東北大地震之後,有一個單字讓人十分在意──就是「災民」。當有人對你說「你是災民」時,「你=受災者」的關係也成立了,甚至還可能會傷害對方的人格(大腦會將地震前的遭遇或處境,與地震後的自己做比較)。
你在地震來臨前便活在世上了,今後也應該可以展開全新的人生。假如能夠將行動與環境因素做區隔,便能回到地震前的自己,相信很快就能創造出全新的自己了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