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籍瀏覽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商品介紹
說再見的23個練習
►作者: 堀繪里香
►譯者: 賴庭筠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4-10-30
►ISBN: 978-986-5683-25-2
►規格: 14.8*21
訂購本書
定價 280 元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學會放下,好好說再見,
讓愛在分離的時刻,依然閃亮。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的心靈療傷好書】
 
生命的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學習付出與接受愛而無悔,才是通往幸福的必經途徑。----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學會說再見,人生更圓滿。----邱泰源(台大醫學院教授)
萬物有始有終,人生亦然,智慧面對生命的告別,生命會因此更加成熟。----胡志強、邵曉鈴(台中市市長、市長夫人)
因為愛的緣故,我們才更要練習好好說再見的功課。讓我們的分離依然如愛一樣的美麗,溫暖,與令人懷念。這是我推薦這一本書的原因,它告訴我們如何讓愛在分離時刻,依然閃亮。----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死亡,很悲傷;而悲傷也會帶來巨大的勇氣,生命因而能繼續向前。----張詩吟(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在不同的時空,與其他的河流,自然地相連,一起流向海口,最終隨著潮汐起落,融入大海。我們的一生,有相遇、有道別;這些喜怒哀樂的相逢,在超越悲傷與寂寞後,才讓我們發現,原來這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周希誠(中山醫大副教授、中山附醫緩和病房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雖然死亡如太陽般令人難以凝視。然而,假若可以靜心感受,將能領略它對我們生命的意義。----邱世哲(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新竹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每一個臨終故事,都因他們各自的愛而感人,
但是除了感動外,我們還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三一一大地震的災區裡,一具遺體的手臂上,有個看起來像是名字的傷痕。他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用盡最後的力氣刻下自己的名字?罹患血癌的孩子說:「如果還有來世,我想要再次成為爸爸、媽媽的孩子。」他短暫的人生真如大家所想的不幸嗎?
 
目睹上千個「最後瞬間」,終於明白「平靜迎接死亡」的方法
本書作者堀繪里香當過護理師、急救員,目前擔任醫病橋樑的醫療專員,她曾經目睹上千個「最後的瞬間」。三一一大地震後,繪里香前往災區支援,深感生命之無常。於是她決定寫出從經驗中得到的體悟,分享如何在活著的時候提早準備,面對無可避免的終點。
 
和重要的人談論死亡,是一種愛的表現
「如果我死了……」
「不要講那種不吉利的話!」
「死亡」一直都是難以啟齒的話題。許多人認為死亡與自己無關,或者不願意碰觸,因為對「即將消失」、「即將被遺忘」感到巨大的不安,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
 
如果變成植物人怎麼辦?腦死要放棄維生治療嗎?同意器官捐贈嗎?想要什麼樣的葬禮?遺物如何處理?……正視這些問題,就是實現對家人的愛。
 
關於死亡的話題,作者認為不該採取「逃避」的態度,如果總是逃避忌諱,當死亡真的靠近,將會使當事者、留在世上的家人與重要的人陷入巨大的混亂之中──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留在世上的家人、重要的人,談論死亡都是必須的。在本書,作者將教你如何「重新思考死亡」:
 
◎死亡是一件很負面、不吉利的事,所以應該要忌諱談論?
正因為「死亡」的存在,人生的每個瞬間才能散發光芒。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家人與重要的人,平常就一定要明確表示──瀕臨死亡時,你想要怎麼做。
◎讓孩子提早接觸生死離別,很殘忍?
讓孩子體認有一天終要告別,能讓他們了解生命的重要性,探視面臨死亡的人,與對方共享的「空間」與「時間」將使孩子健全地成長。
◎忘記已逝的家人,是一件非常不應該的事
「沒有時時刻刻想著故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親愛的,你不需要自責,因為重要的故人永遠都在你的記憶深處。
 
於是,我們需要「說再見的練習」
令人措手不及的悲痛、哀傷都可以透過「說再見的練習」減輕失去所愛之人的衝擊;更重要的是,可以透過「練習」消除內心的恐懼。到了那個時候,你想用什麼樣的表情告別所愛之人?或者,面對痛徹心扉的失去,要如何活在沒有他的世界?
 
23個忘卻悲傷的練習,療癒面對死亡時的孤獨感
也許還是會害怕、也許依然會流淚、也許停止不了思念,但一定有超越悲傷與寂寞之外,更重要的事物在等著我們。透過23個練習,我們可以看見故人生命最後的結晶。珍惜過、努力過、得到了,然後輕輕放下不留遺憾。同樣的,我們也會期許自己的離開,能為留在世上的人做點什麼,不讓他們往後的人生沉浸在悲痛裡。
 
◎練習【拋開負面成見】
請拋開死亡是「討厭的事、不能掛在嘴邊的事」這樣的負面刻的板印象,唯有具備「出生」與「死亡」,人生才叫做人生。相反的「死亡」其實是為了讓人生變得更充實而不可或缺的事。
◎練習【實現對家人的愛】
為重要的人送別後,被留在世上的人要學著習慣「總是在身邊的人真的不在了」。這個轉換習慣的過程很痛苦,卻不得不練習。因為唯有走出悲傷,才能看見故人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美好,而他也會希望我們再度鼓起勇氣追尋幸福。迎接沒有遺憾的死亡,平常就要思考自己在那之前想要做些什麼,或者想要以什麼形式邁向最後的瞬間。 
◎    練習【寫下臨終筆記】
  假如你迎接了死亡,要舉辦喪禮嗎?或者,你希望哪些物品和你一同入棺?「寫下」想要告訴家人的話與生前希望,並且每年回顧修改,死亡無法避免,有些事必須事先思考決定,這才是體貼家人的最後一份禮物。
 
當你接受「放下」,學會勇敢說再見時,你就能……
Ÿ   擁有「再一次幸福的權利」
Ÿ   邁向人生終點時可以說出:「我的人生很美好」
Ÿ   從容易視而不見的事物中,發現微小的喜悅
 
詩人泰戈爾說:「死屬於生命,就如生也屬於生命一樣;舉足是在走路,正如落足也是在走路。」
請慢慢、慢慢地接受,死亡並不可怕,也不需要忌諱。
這23個練習,
將以最溫柔的方式,陪伴著你面對永別。
閱讀更多
 作者簡介
堀繪里香
  「日本醫療專員」(Medical Coordinator Japan)代表。護理師、急救員、醫療專員、立教第二舞臺大學兼任講師。「日本臨床死生學會」「腫瘤心理學學會」「東京生與死思考會」「日本醫學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
  在日本首都圈公立、大學、民營等各醫院(腦神經內科、外科、ICU、ER、精神科)擁有十數年護理師的工作經驗。之後,赴英留學,於大學專攻心理學。為了成為患者、家人與醫療工作者之間的「橋樑」,於二○○七年成立「日本醫療專員」。
  近年為傳達正確的醫療資訊與知識,在電視、電影、小說、舞臺劇等各種媒體擔任醫療顧問,主要的作品有日劇《最強名醫》(朝日電視台)、電影《談判尤物》、小說《偶然事件——惡女們的手術刀》(講談社)等。


【譯者】賴庭筠
  政大日文系畢業,現為日文系助教,熱愛翻譯、撰稿等文字工作。堅信「人生在世,開心才是正途」。
閱讀更多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陳雅琳(三立新聞台總編輯)
 
◆各界專業人士真情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周希誠(中山醫大副教授、中山附醫緩和病房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在不同的時空,與其他的河流,自然地相連,一起流向海口,最終隨著潮汐起落,融入大海。
我們的一生,有相遇、有道別;這些喜怒哀樂的相逢,在超越悲傷與寂寞後,才讓我們發現,原來這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邱世哲(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新竹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雖然死亡如太陽般令人難以凝視。然而,假若可以靜心感受,將能領略它對我們生命的意義。
邱泰源(台大醫學院教授)
學會說再見,人生更圓滿。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生命的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學習付出與接受愛而無悔,才是通往幸福的必經途徑。
 
胡志強、邵曉鈴(台中市市長、市長夫人)
萬物有始有終,人生亦然,智慧面對生命的告別,生命會因此更加成熟。
 
張詩吟(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
死亡,很悲傷;而悲傷也會帶來巨大的勇氣,生命因而能繼續向前。
 
蔡世滋(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預防醫學中心主任)
珍惜當下,盡其在我,豁然面對,莊嚴人生。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因為愛的緣故,我們才更要練習好好說再見的功課。讓我們的分離依然如愛一樣的美麗,溫暖,與令人懷念。這是我推薦這一本書的原因,它告訴我們如何讓愛在分離時刻,依然閃亮。
閱讀更多
 目錄
【前言】練習說再見,這是我最後愛你的方式
 
序章 凝視死亡,活在當下
從現在起,重新認識「死亡」,人生活得更踏實 
生病的家人說「我好想死」,是真心的嗎? 
人會直覺感應到,死神的腳步近了
死亡讓人更珍惜「當下」,對幸福變得敏感
 
第一章 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01 「生命長度」不是幸福的標準
02 反向思考「活著」,從終點望向現在
03 別逃避,把「死亡」納入日常話題
04 寫下「臨終筆記」,給親人最後的贈禮
05 思考「最重要的事」,能撫平對死亡的孤獨感 
06 死亡讓我們被迫放下,也看見無可取代的事物 
07 培養「感受的心」,一點點就會很幸福 
08 不要輕易放棄對「美」的追求 
 
第二章 一起走過幸福的最後一段路
09 故人不會被遺忘,他永遠活在你的記憶裡 
10 為將死之人完成願望,那是最開心的禮物 
11 每天做一點努力,可以不讓死亡提早到來
12 由自己定義「活著」,善待被留下來的人
13 不是一定要在家中過世,才算是幸福 
14 別再對臨終之人說「加油!」 
15 消除與他人的心結,永別時不留遺憾
16 讓孩子參與死亡,那是最寶貴的成長機會 
17 練習說出真心話,重視家人間的溝通 
 
第三章 寫給被留在世上的你
18 讓回憶成為止痛藥,追尋下一次幸福 
19 失去摯愛的時候,誰都不必扮演「精神支柱」 
20 陪伴家人度過悲傷,靜靜的就足夠 
21 面對克服悲傷的遺族,「沉默」是最好的陪伴
22 練習為死後準備,消除「生活的不安」
23 和寵物永別,如同失去重要的家人
 
【結語】勇敢告別,將回憶化為活下去的力量
閱讀更多
 內容連載
「維生治療、器官移植」只有自己能決定
如果有一天,變成植物人
為了治療疾病與外傷,臥床的患者身上會插著許多機器導管和線路,例如連接人工呼吸器的「氣管導管」、輸送人體必需營養的「點滴導管」、排除排泄物的「導尿管」等。
隨著身體日漸康復,身上的導管也會越來越少。相反的,若是恢復不如預期,導管的數量就會增加,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儘管可以靠自己呼吸,維持心臟等器官的機能,卻長期失去意識,無法藉由言語與其他人溝通──我們稱此為「植物人狀態」。植物人無法依照個人意志進食、排尿,必須連接點滴、排尿的導管。其中有些會恢復意識,但絕大多數終其一生都無法甦醒。
許多人認為,身體連接導管與線路而難以移動,或是處於植物人狀態失去意識,「這樣活著跟死了沒有兩樣」。另一方面,也有人覺得「只要活著就是活著,我想繼續活下去」、「希望患者能活下去」。
何謂「活著」?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而這些答案沒有對錯。只是,一如?~?頁所述,平常就應該確實表達自己想如何迎接死亡的意願,這點很重要。好好思考當自己遭遇這些情況,希望家人怎麼處理。
日本的醫療制度規定,即使當事者與家人有此意願,也不能拆除人工呼吸器。所以或許無法百分之百尊重當事者的意願進行治療,但如果沒有表達過自己的意願,萬一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時候,即使家人想尊重當事者的意願,也無從得知,進而無從遵循。
補編註
 
善待被留下的人,由自己定義「活著」
處於植物人狀態時即使失去意識,身體還是會自己呼吸、排尿,頭髮、指甲也會不斷生長。身體的機能與生長,會讓家人強烈感受到患者還活著。當重要的人處於植物人狀態,即使前景未明,而且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交談,許多家人仍會盡心盡力地照護對方。對家人而言,重要的人「還活著、還存在」具有無可取代的意義。
另一方面,持續盡心盡力地照護患者,會使許多病患家屬感到疲憊不已。處於植物人狀態的當事者當然最難受,然而在此同時,陪伴在身邊的家人,無論肉體、精神都被迫面對十分嚴峻的考驗。
若是當事者沒有事先表達自己的意願,只會讓家人在疲於照護的同時,持續抱著疑問,不斷思考「究竟當事者希望我們怎麼做呢……」,但卻無法獲得答案。
或許有些人因為了解這種苦惱,而決定「我不想給家人添麻煩,所以要先告訴他們,我不想接受維生治療」。基於對家人的愛護,這個想法也是一個選項。然而,我希望各位先確實了解自己的想法──對自己而言,何謂「活著」。如果答案是「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我都希望可以活下去」,就要向家人表達自己的意願。
為什麼呢?因為家人想要知道你的真正的想法。
或許家人有可能基於經濟等因素,而無法完全滿足你的意願。然而只要家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你的意願,他們就能夠問心無愧,覺得自己「已經全心全力做了能做的事」。
相反的,如果你認為「對我而言,被導管纏繞不能算是『活著』」,即使家人認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都希望你可以活下去」,也要切實向家人說明你的想法。你認為何謂「活著」,而且為什麼這麼想──請毫無隱瞞地告訴家人。無論家人是否能夠認同,至少他們都可以「理解」。
無論如何,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活著」的方式,其他人無法代勞。
 
 
不要再對他說「加油!」
已經很努力了,「加油!」反而是句殘酷的話
有個男性因蜘蛛膜下腔出血(顱內出血)而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情況緊急有生命危險。與救護車同行的家人,在醫護人員將男性送往加護病房途中,家人也是六神無主地一路跟隨。家人目送他進入加護病房,被迫與他分離之際,對他說:「加油哦!一定要加油哦!」
不知道是否家人的願望成真,他的病情以驚人的速度出現好轉,就連醫生也覺得不可思議。然而,三個月後,他還是在醫院過世了。
他的病情好轉時,曾經凝視著天花板,無力地說:「護理師,我被送到醫院的時候,家人拼命對我說:『加油』。在有可能會死的情況下,我要怎麼加油?如果我那時候死了,是不是表示『我不夠努力』呢?一定是這樣吧。到時候,請你幫我跟家人道歉:『對不起,我不夠努力」好嗎?」
我想家人是把希望他「繼續活下去」的心情寄託在「加油」二字上,而不是為了讓他覺得痛苦。只是對他而言,「加油」二字過於沉重。光是徘徊生死關頭就已經非常辛苦了,他還是拼命呼吸、忍受痛苦,盡一切力量加油。在這種情況下,實在無法要求他「更」加油。
所幸,他臨終前有機會把自己的心情告訴家人,明白家人對他說:「加油」單純是因為希望「他繼續活下去」,才終於露出寬慰的表情。如果他沒有機會與家人對話,而懷抱著「我不夠努力」的自責念頭迎接死亡,那就太令人難過了。
家人說:「加油!」不是為了讓他覺得痛苦,單純是因為希望「他繼續活下去」。然而,對於面臨死亡的他來說,那聽起來不像是鼓勵,反而很刺耳。並不是說「加油」這句話不好,「加油」在很多時候可以帶來勇氣。但是希望各位能了解,這句話有可能為面臨死亡的人帶來深切的煩惱:「事到如今,我要怎麼加油才好?」
 
將心比心,臨終之人會把一字一句都聽進心裡
有人對只能再活半年的人說:「只剩半年了,盡情地做你想做的事吧。」
如果面臨死亡的當事者已經接受事實,這或許是個好建議;相反的,如果當事者尚未接受面臨死亡的事實,這句話將殘忍地提醒對方嚴峻的現實。
有些人會對處於昏睡狀態,生命之火隨時都有可能熄滅的人說:「你真的好努力,已經夠了。」「到天國去,也要好好地過哦。」
這些話跟「加油」一樣,因為重視對方才會這麼說。不過如果當事者只是失去意識,「聽覺」卻能正常運作,他會怎麼想?當事者或許會覺得:「我是不是應該要死了……。」
「他們是不是覺得我一定會死,才百忙之中還抽空來陪我……。」
事實上,面臨死亡的人能夠確實聽見家人說的話,包括:「快了。只要到天國去,你就不會再痛苦了。」
這樣一來,若是當事者順利康復,跟家人相處就無法像以前一樣了,難免會心有芥蒂。
這些話如果是在當事者死亡之後才說,絕對沒有問題,但卻不適合對面臨死亡而努力活在當下的人說。在此,我舉了包括「加油!」等,幾句不適合對面臨死亡的人說的話。若是使用方法恰當,或許能夠鼓勵當事者,穩定當事者的心情。要知道哪些時候說會傷害對方、哪些時候說能穩定對方的心情,必須具備「體貼對方的心」。體貼對方,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自然能獲得答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