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籍瀏覽 > 商業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商品介紹
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日本思考訓練權威教你37道練習,洞察問題背後的「為什麼」,讓你贏得好結果
►作者: 細谷功
►譯者: 鍾嘉惠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25-07-31
►ISBN: 9786264310420
►規格: 14.8x21x1.59
訂購本書
定價 380 元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讀冊
pchome
三民書局
MOMO
蝦皮
 內容簡介
只照做、不提問、懶得學習的人,
最先被淘汰!
 
★★★★★
日本亞馬遜商業書暢銷冠軍
\暢銷15年經典,熱賣突破220,000冊/
 
在萬事問AI的時代,
一流人才脫穎而出的致勝關鍵,
不是依賴答案,
而是懂得思考「為什麼」!
 
日本思考訓練權威細谷功,教你打破AI框架,看穿問題本質
37道日常思考練習,幫你重啟思考力
追問力× 策劃力× 抽象力,是AI時代最稀缺的關鍵能力
 
你是不是有以下這些狀況──
「不會就問ChatGPT。」
「想知道什麼,Google一下就好。」
「用懶人包快速吸收重點就夠了。」
 
其實,你已經默默交出了思考主導權!
 
►AI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也帶來隱憂
自2022 年ChatGPT 橫空出世,
AI 不只會寫文章、做簡報、擬企劃,甚至能幫你決策,
幾乎已經成為工作與生活的「得力助手」。
 
然而,日本商業顧問、思考訓練權威細谷功觀察到,
AI越強大,人類越容易放棄思考。
 
成為不過度依賴AI的「追問型人才」
細谷功指出,如果不想過度依賴AI,
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因此,他提出一套培養「追問型人才」的思維模式——
 
.從「接收指令」→「主動定義問題」:訓練自己釐清目的、設計問題,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從「執行工作」→「思考背後目的」:做每件事都能回答:「為什麼要做?為什麼這樣做?」
.從「執行思維」→「追問思維」:全局角度思考,是無法被AI 替代的核心能力
.從「知識輸出」→「抽象化× 比喻× 換位思考」:看見盲點與創新機會
.從「快速回應」→「深度思辨與沉澱」:別讓AI思考的速度,取代了你思考的深度
 
►37道練習,不只駕馭AI,更能活用在工作上
細谷功設計37道練習題,讓你有意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養成跳脫表象、深入本質的追問思考——
 
.職場決策力:客戶要求「多帶某一個型號的商品」,你只是照辦?還是能問出真正需求?
.溝通洞察力:他說:「你到底要我怎樣!」你回應情緒?還是聽出話裡真正的需求?
.AI問答力:同一個問題,你和別人問AI,答案卻差很多?關鍵不是工具,而是怎麼問。
 
本書還有更多具體的案例和方法,培養「追問思考習慣」,
讓你不再是只會執行的人,
而是成為主動發現問題、脫穎而出的「追問型人才」!
當AI幫你解決問題,能做出關鍵選擇的,還是你。
問對問題、想清本質、看懂全局,才是AI時代最稀缺的超能力!
閱讀更多
 作者簡介
細谷
 
商業顧問,作家。
 
出生於神奈川縣。曾任職於東芝公司,並曾在Ernst&Young、Capgemini、QUNIE等外商或日本的世界級顧問公司從事企業改革諮詢顧問工作,後來自立門戶。
 
之後,在日本國內外的大學和企業進行有關發現和解決問題、具體和抽象等思考能力的演講和講座。
 
著有《鍛鍊你的地頭力》、《類比思考》、《從13歲開始鍛鍊具體與抽象》、《高維度思考訓練》、《為什麼跟那人會雞同鴨講?》、《具體與抽象》等。
閱讀更多
 名人推薦
齊聲推薦
邱奕霖|圖解力學院院長
孫治華|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
張永錫|時間管理講師
劉奕酉|《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作者
 
「自主思考,懂得提問,AI將讓你的人生充滿無限,而非處處受限。」——邱奕霖,圖解力學院院長
 
「當知識經驗都已經存在AI腦中,那我們就是知識的引導者、導遊、策略思考的切入點。」——孫治華,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
 
「在答案隨手可得的年代,真正稀缺且具競爭力的,是提出好問題並追根究柢的能力。」——張永錫,時間管理講師
閱讀更多
 目錄
好評推薦
新版序 別讓AI偷走你的思考能力
前言 別只問「該做什麼」,先思考「為什麼」
 
1章 檢視你的思考模式
01. 你是「照做型」,還是「追問型」?
問題1、2 面對現狀與規則,選擇順從,還是打破?
問題3 資料越厚越好,還是薄一點也沒差?
問題4 別人的成功經驗,是複製還是超越?
問題5、6 過去經驗會照單全收,還是看現況調整?
問題7 先照做,還是先釐清再回應?
問題8 接受標準答案,還是探索更好的方法?
問題9 遇到問題是先解決,還是重新定義?
問題10 你擅長發問,還是覺得不自在?
 
2章 放棄思考為什麼的職場盲點
02. 「只執行、不思考」的通病
通病❶職場裡的「照做型人才」
通病❷自說自話的簡報
通病❸先例至上主義
通病❹成功和失敗經驗的誤用
通病❺只從「設計者角度」出發的商品
通病❻流於形式的手冊與範本
通病❼沒有核心訊息的文件
 
03. 為什麼現在特別需要「追問思維」?
環境劇變,思考方式也得轉變
什麼樣的職場,特別需要追問思維?
情境練習❶遇到客人殺價,該怎麼回應?
情境練習❷如何避免「自說自話」的簡報?
情境練習❸怎麼看待一成不變的預算與例行會議?
情境練習❹擁有追問思維的「新猴子」會說什麼?
情境練習❺如何從顧客的角度,重新設計訴求?
情境練習❻遇到僵化流程,該怎麼問?
情境練習❼如何讓圖表有清晰的重點?
 
第2章 重點摘要
 
3章 什麼是「追問思維」?
04. 「為什麼」與「什麼」,有什麼不同?
「追問」與「照做」究竟是什麼?
What是「人偶」、Why則是「幕後推手」
分清表象與本質:看見看不見的事
事出必有因:每個表象背後都有脈絡
 
05. 思考「表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看得多深,就看得多透
情境練習❽對方在忙,還是不想接電話?
情境練習❾主管要開除部屬,還是只是警告?
「太貴,所以不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情境練習❿價格只是藉口,還是另有原因?
思考主管「反覆無常」的背後考量
情境練習⓫主管改來改去,真正的考量是什麼?
練習看見背後的「為什麼」
情境練習⓬對方說討厭你,是真的嗎?
情境練習⓭指定禁菸區,為什麼又再問一次?
情境練習⓮「別再來了」的真意是什麼?
情境練習⓯主管叫你調查,真的是要結果嗎?
情境練習⓰客戶要型錄,其實想聽什麼?
情境練習⓱客戶急著明天要報價單,為什麼?
 
06. 從「一對多」的角度來思考
一個「本質」,可以對應多種「表象」
計畫失敗的關鍵:將「一對多」誤解為「多對一」
「個別行動」是表象,「思維模式」是本質
「為什麼」是通往追問思維的通關密語
只問一次「為什麼」,其實與照做思維無異
 
第3章 重點摘要
 
第4章 區分表象與本質,重構世界觀
07. 掌握本質與表象的思維分野
在油花交織中,辨識本質與表象
區分「本質」與「表象」來思考
情境練習⓲你覺得「朝令夕改」是好事,還是壞事?
情境練習⓴開發新商品時,該不該聽顧客的意見?
「順從」的真正含義
情境練習⓴你覺得「順從」是好事,還是壞事?
 
08. 別讓表象迷惑:用追問思維重新定義「常識」
你以為的「創意」,真的對嗎?
情境練習21你覺得怎樣的人,才算是有創意?
遵循或跳脫常規的四種類型
情境練習22是否能分辨「認真」與「不認真」的差異?
情境練習23可以放心交付工作的人有哪些特徵?
 
09. 區分之後,就能發現為何光做事仍會出錯
不要執著於你的成功經驗
情境練習24以往的指導方式對部屬失效,怎麼辦?
什麼是資料與數字的「去脈絡化」?
情境練習25如何將資料去脈絡化?
 
第4章 重點摘要
 
5章 追問思維的職場實戰應用
10. 解決問題,從問對問題開始
跑腿型人才vs. 提案型人才
情境練習26你能看出照做型業務的問題嗎?
情境練習27如果你是提案型業務,你會怎麼做?
反問一句「為什麼」,就能拓展更多機會
 
11. 運用追問思維,讓溝通更有效
遇到卡關的部屬,該怎麼給建議?
情境練習28主管和部屬都是照做思維,會怎麼樣?
情境練習29主管是追問型、部屬是照做型,會怎麼樣?
情境練習30主管是照做型、部屬是追問型,會怎麼樣?
情境練習31主管和部屬都是追問型,會怎麼樣?
主管與部屬之間,為什麼會有溝通落差?
情境練習32為什麼主管和部屬會有溝通落差?
 
12. 如何把追問思維運用在提案中?
替代方案的三個層次:從「松竹梅」看提案力
梅:莫名提出無關的替代方案
竹:突然說出大道理,並提出替代方案
松:尊重對方想法,符合真正需求的提案方式
更進階的「超級松」提案
 
第5章 重點摘要
 
6章 從教育開始擺脫「照做思維」
13. 「填鴨式教育」與「啟發式教育」有何不同?
培育「追問思維」與「照做思維」人才的差異
照做型人才靠「被培養」,追問型人才靠自己成長
 
14. 追問型與照做型,成長曲線截然不同
啟發式教育會加劇人才「兩極化」的現象嗎?
提高平均值的「填鴨式」,培養頂尖人才的「啟發式」
傳統師徒制,其實是理想的「啟發式教育系統」
填鴨式教育,越來越被機器取代
 
15. 提問,是錯的,還是萬事的起點?
「現在能問問題,是你最大的特權」背後的含意
「看似理所當然的問題」,最能引發深度思考
為什麼多數人不擅長提問?
「滿分是100分」的照做思維、「本來就沒滿分」的追問思維
遊戲規則被改了,你覺得「太卑鄙」,還是「真高招」?
照做思維需要「模範主管」,追問思維更需要「反面主管」
 
16. 從追問思維與照做思維的角度,檢視教育問題
「圓周率約等於3」到底錯在哪裡?
商業界若不改變,學校教育也不會改變
情境練習33  怎樣才是理想的師生關係?
情境練習34  你對提問的看法?
情境練習35  學習應該主動,還是被動?
情境練習36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情境練習37  怎樣才是好主管?
 
第6章 重點摘要
 
7章 打造懂得追問的思考力
17. 怎麼學習,決定你的思維方式
不同思維,需要不同的學習法
費米估算法:訓練「追問思維」的絕佳工具
如何透過閱讀訓練「追問思維」?
 
18. 邁向追問思維的思考準則
成為「不盲從的人」──培養追問思維的第一步
請讓自己「有點難搞」!
願意承擔責任,才能真正啟動思考迴路
培養「追問思維」的第二步:學會當個「懶人」
逃避現實,其實也不壞
懂得辨識「追問型人才」和「照做型人才」
學會忍受「沒有標準答案」的孤獨
 
第7章 重點摘要
 
8追問思維,也有「使用說明」
19. 哪些狀況,更適合運用「照做思維」?
有時候,「照做思維」更受歡迎
「照做思維」便於管理,「追問思維」難以駕馭
哪些情況下應該「立刻問別人」?
初學者務必從「完全照做」開始
每個人都能成為「追問型人才」嗎?
 
第8章 重點摘要
 
致謝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