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籍瀏覽 > 醫療保健 > 懷孕/小兒 > 商品介紹
養出零蛀牙‧獨立的孩子【0~6歲的牙齒保健術】
►作者: 朝田芳信、槇宏太郎/監修,日本口腔育成學會/編著
►譯者: 蔡麗蓉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5-10-29
►ISBN: 978-986-5683-69-6
►規格: 14.8*21
訂購本書
定價 280 元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暢銷No.1日本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推薦

黃瑽寧(超人氣小兒科醫師)蔡宜峰(知名兒童牙醫師)、李楊鈞(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
A(暢銷作家)Choyce(親職教養作家)
★強力推薦★

 
日本知名牙醫集結30年經驗,寫給父母最實用護齒解答
從長牙期、換牙期到離乳期,幫你教出「零蛀牙&牙齒整齊」的自信孩子。
 
★加贈【06歲口腔照護時間表】:依「月齡、年齡」解說,重視口腔的連續性發展,全面守護孩子健康!
 
看到孩子害怕治療蛀牙的恐懼,對父母來說是最大的煎熬。
在寶寶出生前,就能開始為孩子做好培育「健康恆齒」的準備,
良好「口腔發育」能讓孩子自信成長,啟動一生的免疫力!
 
◆注意!你家的孩子有這些習慣嗎?
嘴巴開開、咬指甲、抿嘴唇、用嘴巴呼吸──長大恐造成「齒列及咬合不正
七個月後,舌頭依然像嬰兒時期吐出──進食、說話、呼吸和臉型都和「舌頭位置」有關
超過二歲還是愛吃奶嘴──斷奶後就要戒奶嘴,以免增加暴牙機率
不喜歡刷牙、一刷牙就哭鬧──媽媽別心急,重點是培養寶寶刷牙的「好心情」
 
◆千萬別等到孩子的乳齒蛀光光才後悔!
讓孩子好好說話、好好呼吸,就從「口腔機能」開始
小時候的「唇齒發育」攸關孩子長大後的蛀牙風險、全身健康、語言學習、社交、感覺統合等各方面發展。為孩子培養健康的恆齒,讓孩子「好好說話、好好呼吸」就要從「健全的口腔環境」開始。
 
◆     從出生開始的「食育」,影響孩子未來的說話能力、性格
幫助孩子享受飲食的樂趣,體會豐富的味覺,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都是屬於「食育」的一部份,本書由30年日本兒童牙醫列出65個父母必修的寶寶牙齒照護指南,從媽媽懷孕時就能讓孩子遠離「易蛀牙體質」,了解孩子各階段的成長,協助他們好好「吃東西」、「開口說話」、「做表情」,擁有良好的口腔發育,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獨立自主。
 
◆     06歲的口腔發育,是一生健康的起點
  小寶寶許多無意識的舉動,其實是配合口腔知覺發展的行為,尤其滿一歲後,生理上會出現很多改變,讓父母應接不暇,但只要掌握口腔養成重點,就能幫孩子打好健康基礎。
 
【懷孕期】孕媽媽定期洗牙、吃木糖醇口香糖,孩子蛀牙機率少一半
6個月】開始長牙了,用「嘴巴」認識世界,嬰兒舔東西時不要拿開
12個月】嘴巴從感覺器官,發展出「發音功能」
7個月~1】開始吃副食品,練習吞嚥與說話
16個月】第一顆臼齒長出,是斷奶最佳時期
17個月~23個月】蛀牙菌感染的高危險期
3歲】3歲前讓孩子躺著刷牙,自然養成定時刷牙習慣
45歲】陪孩子「用嘴巴玩遊戲」矯正口齒不清,吃飯掉滿地
6歲】長出最容易蛀掉的「第一大臼齒」,沒照護好會影響到全口牙齒
 
◆等到長牙再開始就太晚了!「健康口腔養成」的五大關鍵
  吃東西、說話、做表情,都是接受刺激後才會發展出來的能力。把孩子丟著不管,即使給予食物,他也無法長成健康的大人。注重孩子的口腔發展,是使孩子獨立的重要環節。
【用「嘴」認識世界】——嬰兒舔東西時不要拿開
口唇感覺是所有知覺的基礎,他們透過口唇或舌頭舔過物品,就能讓身體記住類似光滑或圓形的感覺。等學會舔東西的感覺,便會發展出觸覺。
 
【學習怎麼「咀嚼】——餵食副食品也要有技巧,培養正常咬合力
從喝母乳開始,嬰兒會自發性以嘴唇、上顎活動口腔;離乳期則會依序運用上唇、門牙、舌頭、臼齒銜咬或推拉食物,鍛鍊口唇的力量與知覺,一步步學會咀嚼、吞嚥的節奏。
 
【「口唇遊戲」矯正發音、呼吸方式】——用各種遊戲增強舌頭及嘴部的力量
  孩子無法將嘴巴閉起來、只用門牙吃東西、吃飯掉滿地、無法正確發音,父母一定要陪孩子玩遊戲。例如用吸管吹泡泡、練習用嘴唇將扣好的鈕釦解開、吹氣球、用手指吹口哨等,在玩耍同時促進口腔發育。
 
開始說話——擴展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孩子開始站立後咽頭擴張、也會看到更多東西,喉頭下降後能發出複雜的聲音。小臼齒長齊後,嘴巴功能將變成以「說話」為主,接著就能透過語言來思考,對更多事物表現出興趣與學習力。
 
【被忽視的「舌頭」】——改變臉型、齒列、語言學習
  舌頭無力或沒有放在適當位置,臉型容易變寬、上顎變窄導致齒列不正,發音也容易失準,並且會養成用嘴巴呼吸的壞習慣,造成感冒喉嚨痛、嚴重打呼、扁桃腺肥大、牙齦發炎等健康問題。
 
◆現在才知道,遠離「高蛀牙率寶寶」的十大重點
(1)孩子口中的蛀牙細菌來自家人。
(2)錯誤餵食習慣,會引起「奶瓶型齲齒」。
(3)長出上臼齒,是準備斷奶的信號。
(4)乳齒常蛀牙,恆齒也容易蛀牙。
(5)小孩長牙後,要注意舌頭是否往後縮。
(6)餵副食品的動作,可訓練感覺統合。
(7)二歲後吃奶嘴,孩子暴牙比率增高。
(8)學習「馮尼氏法」,三歲前讓孩子躺著刷牙。
(9)使用含氟牙膏,能減少四分之一蛀牙率
(10)六歲臼齒蛀牙,長大難逃做假牙。
閱讀更多
 作者簡介
【監修】
●朝田芳信/【專長及研究領域】小兒齒科學
  日本口腔養成學會代表理事,鶴見大學齒學部小兒齒科學教授、鶴見大學附屬醫院院長。1986年畢業於日本大學松戸齒學部。為日本齒科醫學會評議員、日本小兒齒科學會理事、日本學術會議協力會員、日本齒學系會協議會副理事長等。
 
●槙宏太郎/【專長及研究領域】矯正、小兒科齒學
  日本口腔養成學會理事。昭和大學齒學部齒科矯正學教室主任教授、昭和大學齒科醫院院長。1984年畢業於昭和大學齒學部,1998年擔任美國UCSF客座教授、2011年擔任瑞士Basel大學客座教授。為日本口蓋裂學會理事。
 
【編著】
日本口腔育成學會
  歐美地區從幼兒時期開始,就會定期接受齒科醫療機關診查,預防齒科口腔疾病。但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由於採取診療報酬方式,會根據醫療行為制定價格,因此齒科醫療機關大部分都以治療為主,僅有極少數注重預防管理,而且也沒有訂立出嬰幼兒的口腔保健標準。
  然而,嬰幼兒時期卻是人生當中,維持健康能力的重點培育時期,教育孩子具備正確知識與價值觀,提升預防齒科口腔疾病的意識為當務之急。日本口腔養成學會因應成立,除了針對父母、也想向行政機關與地方政府,推廣嬰幼兒口腔早期管理的重要性,傳遞正確資訊。學會今後仍會針對嬰幼兒時期,提出齒科口腔疾病預防的正確作法和建議,並致力於研究以預防管理為主軸的整體齒科醫療,建構臨床數據資料。


【譯者】蔡麗蓉
  曾任日系大型化妝品公司商品企劃、國內知名企業日文管理師,翻譯過上百本漫畫以及數十本實用生活類書籍。
閱讀更多
 名人推薦
●強力推薦●(依推薦順序排列)
黃瑽寧醫師(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蔡宜峰醫師(格子兒童暨青少年牙科診所負責人、中華民國兒童牙科學會專科醫師)
李楊鈞(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
Choyce(親職教養作家)
大A(暢銷作家)


閱讀更多
 目錄
Part1  嬰幼兒「口腔養成術」,奠定一輩子健康
【蛀牙預防新知識】
●從出生開始的「食育」,影響未來的說話能力、性格
●乳牙長出前,三成嬰兒已有蛀牙細菌
●定期看牙醫,才能「無痛」預防齲齒
●透過檢測「蛀牙風險」,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有效降低蛀牙、牙周病機率,關鍵是「定期洗牙」
●「含氟牙膏」真的可以預防蛀牙嗎?
●吸大拇指、抿嘴唇、咬指甲,嚴重影響齒列和咬合
●咬合不協調,會增加肌肉、舌頭負擔
【定期洗牙的重要性】
●洗牙不是加強清潔,而是去除「菌膜」
●牙齒表面的「黏稠菌膜」,就是細菌聚集的地方
●菌膜中的細菌,任何藥都殺不死
●杜絕菌膜和蛀牙的「全面潔牙策略」
 
Part2  從懷孕到長出第一顆牙,保衛口腔大作戰!
0歲起的口唇感覺】
●三歲前的口腔健康,決定孩子一生的蛀牙率
●維持口腔清潔,預防妊娠期牙齦炎
●嬰幼兒吸「二手菸」,體內尼古丁含量高15倍
●媽媽親餵母乳好?還是瓶餵好?
●不需為了維持頭型,而調整寶寶的睡姿
●最佳斷奶時機「第一顆臼齒長出後」
●知覺的起點和終點,都在口唇和舌頭
●六個月大的寶寶,用「舔」的,記住新事物
●一歲小臼齒長齊,開始說話、用眼睛看世界
 
【離乳期的關鍵任務】
●注意!孩子長牙後,舌頭是否往後縮
●挑選餐桌椅,讓寶寶早點學會「自己吃飯」
●學會「說話、吞嚥」,是離乳期重要任務
●孕婦吃木糖醇口香糖,小孩的蛀牙菌比較少
●吃副食品,寶寶必須通過三大考驗
●利用「副食品湯匙」引導寶寶感覺統合
●乳牙的出現,象徵寶寶不同的成長期
●學會用杯子喝水,是一連串的高級動作
●孩子牙齒黃、有白斑,可能遺傳「琺瑯質發育不全症」
 
Part3  長出乳臼齒——決定成年牙齒好壞的關鍵期
【乳臼齒初登場】
●寶寶會自己用湯匙吃飯,是準備斷奶的信號
●二歲後不戒奶嘴,暴牙機率高
●培養刷牙的好心情,比刷乾淨更重要
●一歲前後,要特別注意「奶瓶型齲齒」
●一~二歲反抗期,多說話訓練舌頭
●終結反抗期,父母要展現堅決態度
●離乳期誤食意外多,嬰兒餅乾也有窒息危機
●盯著孩子刷牙,防止嚴重外傷
 
【乳臼齒長齊之前】
●疼愛不等於溺愛,別讓教養成為惡性循環
●一歲半,必須做一次詳細健康檢查
●孩子嘴巴閉不緊,會造成語言障礙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是蛀牙主因?
●一生的牙齒健康,取決於「感染之窗」時期
●如何正確幫嬰幼兒刷牙?
●「氟化物」是預防蛀牙最有力的幫手!
●使用含氟牙膏,減少四分之一蛀牙率
●無蛀洞蛀牙,塗氟就能痊癒
●長出臼齒後,鼓勵寶寶「仔細咬一咬」
 
Part4  換牙期,為孩子培養健康恆齒的秘訣
【玩遊戲鍛鍊口腔】
●乳牙長齊後,語言和運動力突飛猛進
●一起玩「口唇遊戲」,矯正口齒不清、吃飯掉滿地
●用手指玩遊戲,牽手睡覺,能自然戒除吸手指習慣
●換牙期愛「吸手指」,造成暴牙、發音障礙
●與其禁吃甜食,不如養成刷牙好習慣
●一天吃三次木糖醇,有效預防蛀牙
●無糖口香糖中,防止蛀牙的特殊成分
●吃酸性食物,全靠「唾液」保護牙齒
【培養健康的恆齒】
●第一顆恆齒——「六歲臼齒」最容易蛀牙!
●用「溝隙封填劑」有效預防大臼齒蛀牙
●六歲臼齒蛀牙,長大難逃做假牙
●戽斗、暴牙、呼吸聲,跟「舌頭位置」大有關係
●孩子「用嘴巴呼吸」,會影響健康與牙齒
●發展咀嚼力,不要催促小孩「吃快一點」
●不習慣咀嚼的孩子,性格較急躁沒耐心
●孩子嗜吃甜食,易罹患兒童糖尿病
●從恆齒成長進度,判斷長高的時間
 
【結語】 嬰幼兒口腔發育,是一生健康的起點
【附錄1】月齡、年齡索引/06歲口腔照護時間表
【附錄2】專有名詞索引
閱讀更多
 內容連載
 
※           三歲前的口腔健康,決定孩子一生蛀牙率
嬰幼兒會有蛀牙,主要是因為口中感染了蛀牙菌(突變形鏈球菌等)。只要牙齒長出來就很容易被感染,因為蛀牙菌會在光滑堅硬的物質(牙齒)表面增生,演變成附著在牙齒表面上的牙菌斑。
 
孕期定期洗牙,孩子蛀牙機率少一半
蛀牙菌最容易感染的時期,集中在一歲七個月至二歲三個月,兒童口中細菌的平衡,到三歲左右會固定下來;也就是說,只要在這之前都沒感染蛀牙菌,未來形成蛀牙的風險就會降低。
寶寶感染蛀牙菌的原因是家人所造成,尤其是母親。想要降低兒童蛀牙的風險,就得注重母親的口腔健康。因此,照顧孩子的母親一定要減少口中的蛀牙菌,已有蛀牙或牙周病的人,要知道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所以懷孕當媽媽之前,必須了解自己的牙齒狀態,有蛀牙或牙周病的人應妥善治療,定期接受洗牙。
除了母親之外,這個觀念同樣適用在其他家人身上。只要母親定期檢查牙齒,兒童蛀牙的機率會比沒接受定期檢查的人少一大半。嬰兒成長過程中,口腔健康等同於家人對於健康意識的試金石。
 
※           媽媽親餵母乳好?還是瓶餵好?
母乳的重要性,怎麼說也說不完。尤其是產後一週內的初乳,更含有保護嬰兒遠離細菌與病毒的抗體及寶貴的營養成分。除此之外,母乳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因為嬰兒吸吮媽媽乳房喝母乳時,會利用舌頭與上顎含著乳頭,而母乳藉由這種刺激才會分泌出來。無論對媽媽或是嬰兒而言,這瞬間的心靈相通體驗,是無可比擬的。
看到嬰兒將頭埋進媽媽乳房拚命吸奶的模樣,就會讓人感覺用裝在奶瓶授乳時,完全體會不到動物堅強的求生本能。但是,這並不代表「用奶瓶哺育時,會不利於孩子的發育」。
 
餵奶保持「六十度懷抱」,訓練寶寶的吸吮力
研究顯示,瓶餵和親餵的嬰兒下顎發育和其他方面的成長沒有太大的差異。在各種因素下,有些母親也支持不用母乳親餵,所以無須過度擔心。過去為了讓嬰兒愛喝配方奶,會在裡頭添加砂糖,現在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不過,即使採用奶瓶餵奶,也要和母乳親餵一樣斜抱嬰兒,使用必須由嬰兒吸吮才能喝到奶的奶嘴,這點相當重要。
餵奶的最佳姿勢一般稱為「六十度懷抱」,也就是懷抱的角度呈六十度左右,讓寶寶必須用力吸奶,培養嘴唇吸力。另外,針對吸力較弱的嬰兒,則要特別注意奶瓶、奶嘴的樣式。寶寶吸奶的力量太弱,喝奶不順時,建議使用圓孔奶嘴或Y孔奶嘴。
 
 
 
※           乳牙長出前,三成嬰兒已有蛀牙細菌
當胎兒通過產道,細菌便開始散播,因此可在新生兒口中發現細菌的踪跡。雖然人體暴露在外界威脅下,但皮膚有皮膚葡萄球菌、陰道有乳酸桿菌、腸道內有緊埋在小腸壁的細菌,身體在這些細菌保護下,才能預防有害疾病感染。
 
一起生活的家人,互相感染「常在菌」
口腔內有超過六百種常在菌,共同維護著口腔健康;少了常在菌,人類便無法健康生存。因此,站在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保持雙手、肌膚、口腔的清潔,意味著維持有益的常在菌叢。
這些皮膚、腸內、口腔內的常在菌叢,是靠一起生活的家人互相感染而形成,正如同每個家族存在著僅有家族成員才知道的共同約定事項,夫妻、親子、兄弟姐妹的常在菌叢會息息相關。
 
細菌來自家人!沒長牙也會有蛀牙菌
乳牙長出之前,舌頭表面的「溝紋」是細菌最重要的棲息處。造成蛀牙的突變形練球菌(或稱轉糖鏈球菌)和遠緣鏈球菌,最早的發現紀錄是在出生滿三個月的嬰兒身上。另有研究指出,乳牙長出之前,約有三十%的嬰兒身上會發現這些細菌。相同研究也證實,在出生滿二十四個月、已長牙的寶寶身上,超過八十%可發現突變形練球菌和遠緣鏈球菌;尤其是突變形練球菌,最容易經由家人傳染給嬰兒,這段時期被稱為「感染之窗」。
 
※           「含氟牙膏」真的可以預防蛀牙嗎?
牙齒表面呈現白濁,即初期蛀牙的階段,可藉由「再鈣化」進行治療。初期蛀牙不會破壞到牙齒表面,而是在薄薄的表層下方,開始出現礦物質流失的「脫鈣」狀態。所謂再鈣化,就是幫助礦物質回到這個地方,如果能夠再鈣化,初期蛀牙便能治癒。想使礦物質再鈣化,利用氟化鈉、氟化亞錫等氟化物最能看出成效。
 
除了讓專家塗上高濃度的氟化物,平常持續使用低濃度的氟化物,效果也不錯,例如使用內含氟化物的牙膏或漱口水等。如此一來,停留在牙齒四周的微量氟離子,可以預防牙齒脫鈣並促進再鈣化,而且氟離子還有抑制口中細菌繁殖與殺菌的作用。
 
氟離子強化牙齒的三大功效
進一步歸納,局部使用氟化物主要有下列三種功效:
1.          抑制脫鈣作用。
2.          促進再鈣化。
3.          抑制細菌繁殖,有殺菌作用。
利用氟離子再鈣化的過程,就是製造琺瑯質的物質「羥基磷灰石」,會轉變成更不易脫鈣的物質「氟磷灰石」。琺瑯質與氟離子結合後,將比一般琺瑯質更不易脫鈣。除此之外,氟離子還具有促進琺瑯質吸附鈣離子與磷酸離子的功用。
 
※           吸大拇指、抿嘴唇、咬指甲,嚴重影響齒列和咬合
誰不喜歡整齊、健康的貝齒?然而齒列不正的情形屢見不鮮。在矯正改善之前,請先解何謂「原因療法」。
 
矯正之前,找出齒列不正的原因
導致齒列或咬合不正的原因很複雜,例如後天的舌頭與嘴唇不良動作、咬東西的習慣、嚴重蛀牙,先天如遺傳因素等,影響都很大。再加上成長過程裡的變數,有時即使某些不良動作或習慣改過來了,齒列不正的情形仍難以矯正。
如果是後天因素所造成的齒列不正、咬合不佳,要矯正患者別再做那些習慣動作,絕非容易之事,因為很多人是在無意識之下的反應,根本不曉得自己做了什麼。
牙齒矯正治療相當重視原因療法,但效果不彰。即使想藉助矯正器來矯正齒列,但若放任原因不管而一味進齒列矯正,不僅治療無法順利進展,即便治療結束後,還是會故態復萌。因此,應早期發現齒列不正或咬合不佳的原因,盡可能消滅原因,這才是矯正治療最重要的一環。
 
成長期的「埋伏齒、臼齒蛀牙」,嚴重影響齒列
有時乳牙根部一直無法被吸收,乳牙便掉不下來,而埋在骨頭裡的牙齒(埋伏齒)也會阻礙恆齒生長。除此之外,乳牙的蛀牙治療有時會帶給恆齒不良影響;口唇與牙齦間上唇繫帶的部位,偶爾也會對齒列造成不良影響。遇到上述情形,可拔掉乳牙或動手術剪掉繫帶徹底解決問題。
臼齒蛀牙也可能造成咬合不佳,尤其當恆齒的臼齒蛀牙,上下齒列會咬合過深,造成咬合太低,嚴重時還會導致下顎齒列咬進上顎齒列中。一旦蛀牙在牙齒與牙齒之間的鄰接面形成,齒列就會變亂。這種問題要是發生在左邊或右邊某一側,下顎就會歪斜變形。換言之,臼齒蛀牙很可能會引發顏面或機能上的嚴重問題。
將大拇指放進嘴巴深處吸吮,這是造成齒列不正最常見的原因;習慣咬鉛筆或指甲,也會導致咬合不正。另外還有舌頭少活動、舌頭和嘴唇習慣不佳,例如咬舌頭、吐舌頭、抿嘴唇、用牙齒咬嘴唇、嘴唇不閉上、用嘴巴呼吸等,都是造成齒列及咬合不正的原因。
 
孩子習慣「嘴巴開開」,需鍛鍊舌頭和嘴部肌肉
像這種時候,幫助孩子知道自己的壞習慣,並針對嘴唇或舌頭進行訓練,可作為主要的原因療法。孩子若有不閉嘴巴的習慣,一旦發現他張嘴發楞,就馬上提醒他閉上嘴巴,效果會好很多。
想提升舌頭與嘴巴周圍肌肉的運動機能,還有許多練習方法,例如閉上口唇的肌肉不發達時,可練習用嘴唇將扣好的鈕釦解開;舌頭不發達的兒童,可請他練習用舌頭彈擊上顎,發出「達達達」的聲音。每種訓練都很簡單,雖然不會馬上看到驚人效果,但在改善嘴巴機能方面,會讓孩子變得能夠好好吃東西、好好說話,同時改善齒列狀況。
 
 
 
 
 
※           最佳斷奶時機:「第一顆臼齒長出來後」
副食品從什麼時候開始吃最好?只要食物是磨碎成滑順的流質狀態,放進嘴裡自然就會吞下喉嚨,根本不需要急著開始餵食副食品。多數專家認為,太早斷奶反而會有重大弊害。
 
開始嘗試副食品時,再自然進行斷奶
離乳期並不只是飲食從母乳轉變成固體食物而已,寶寶在這段期間,會從吸東西(吸吮+吞飲)變成吃東西(咀嚼+嚥下),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更多能力;同時,孩子在滿一歲前後的幾個月內,開始自由地從嘴巴吐氣,發音說出複雜的單字。
想要輕鬆育兒,千萬別計畫太早斷奶。如果只是想在母乳之外添加肉類或蔬菜的營養,隨時都能開始餵副食品,不管多早開始,距離真正斷奶的時間其實還早得很。
離乳期也是讓嬰兒拓展蔬菜、水果、魚類等不同味覺最重要的時期。完全不喝奶的斷奶時間,最好等到第一顆臼齒長出來為止(平均在一歲六個月左右)。
 
◎    初期排斥副食品,是自然的「哺乳反射」
如果用手指觸碰出生一∼二個月的嬰兒的嘴唇時,嬰兒的臉部會轉向受刺激的方向,並想要含住手指。只要將手指放進寶寶的嘴裡,舌頭就會包住手指往嘴裡送,這是吸奶的本能動作,稱作「哺乳反射」。這種反射性動作,直到七個月左右才會完全消失。等哺乳反射消失,學會如何吞嚥時(約五∼六個月大便到了離乳期,這代表可以開始攝取母乳以外的食物了。
        太早餵副食品的話,嬰兒會用舌頭將進入口中的食物往外推。有些媽媽會很擔心寶寶不肯吃副食品,其實那是哺乳反射,屬於離乳初期的正常反應,根本不用強迫寶寶吃下去。
 
 
※           孩子牙齒黃、有白斑,可能遺傳「琺瑯質發育不全症」
 
「長出來的牙齒不好看」—兒童的乳牙有時會出現這種情形。一般來說,牙齒表面會覆蓋一層如同玻璃般堅硬、白色透明的組織,這就是琺瑯質。牙齒美麗的秘密,並不是像磁磚一樣白,而在於透明感,不過有種疾病卻會造成琺瑯質受損。
 
遺傳因素最常見,還會造成蛀牙風險
有種先天性疾病會造成琺瑯質,以及琺瑯質內側的象牙質無法完整發育,稱之為「琺瑯質發育不全症」、「象牙質發育不全症」。琺瑯質發育不全症有四種類型:
1.      發育不全型。
2.      鈣化不全型。
3.      成熟不全型。
4.      成熟發育不全型。
象牙質發育不全症有三種類型,各具以下特徵:
1.      伴隨骨骼發育不全症的無髓室球根狀齒冠。
2.      侷限於象牙質的無髓室球根狀齒冠。
3.      侷限於象牙質的貝殼狀齒冠。
兩者當中,以琺瑯質發育不全症較為常見。
琺瑯質發育不全症除了遺傳因素外,也會因兒童身體因素而引起。感染症、營養不良、孕期異常、荷爾蒙異常等因素,都與琺瑯質缺損有關連。琺瑯質缺損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會造成蛀牙風險。
 
牙齒有白斑、顏色很黃都要注意
最常見的症狀,以遺傳因素導致發育不良與透明度不足占最多數,其他症狀還有琺瑯質缺損部分會形成白斑,或是色素沉澱現象;再惡化時,象牙會裸露,看到黃色或咖啡色。
恆齒比乳牙更常出現琺瑯質發育不全症。若為身體因素所造成,症狀會顯現在數顆乳牙與恆齒上,而且出現位置會左右對稱。如果只有一顆乳牙出現症狀,幾乎不必擔心恆齒會出現琺瑯質發育不全症。
 
※           吃副食品,寶寶必須通過三大考驗
        餵食副食品很困難嗎?說起來困難,卻也沒那麼困難。嬰兒必須透過離乳期,歷經三種變化:
1.      喝→吃。
2.      邊呼吸邊喝→停止呼吸再嚥下。
3.      隨時大口地喝→有規則地吃。
        離乳期就是學習「吸喝」動作,以及食物「吞嚥」動作(吸吮與嚥下)兩者兼備的時期;接下來因為喉頭下降,口腔內與喉嚨間的距離會拉開,繼續成長變化。無法順應成長變化的寶寶,會面臨不少苦頭,例如:
1.      食物整個吞下去。
2.      容易嗆到。
3.      一直喝個不停而容易蛀牙。
餵食副食品也意味著,這是個很重要的學習機會。
 
不要和別人比較,照孩子的步調來離乳
在這個階段,「比較教育」是育兒大忌。請不要與其他嬰兒做比較,配合自家寶寶的成長來進行即可。離乳後期若太急著餵食固體食物,嬰兒會用舌頭將入口的食物推出來;此時如果媽媽還是勉強將食物塞進寶寶的嘴裡,嬰兒只能整口吞下去。
離乳期結束後,「感染之窗」(123頁)便打開了。「感染之窗」開啟後,若依舊過著喝個不停的生活,罹患蛀牙的風險將大幅提高。
 
 
 
 
※           二歲後不戒奶嘴,暴牙機率高
餵奶期間,也會穿插使用奶嘴,除了會妨礙哺乳外,幾乎不曾聽說有其他弊害,不過斷奶後繼續吃奶嘴,將不利於成長發育。即使孩子想開口說話,但有了奶嘴的阻礙,便無法開口說話。對舌頭來說,奶嘴屬於多餘的東西,因為若舌頭正確地放在上顎時,嘴巴其實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容納奶嘴。
嚴格來說,習慣吃奶嘴的孩子,牙齒會有往前突出的傾向。而且超過二歲還吃奶嘴的孩子,暴牙的比率會明顯增加。因此,美國小兒齒科醫師建議,奶嘴最好在二歲或更早前戒除。
 
※           培養「刷牙的好心情」,比刷乾淨更重要
牙齒長出來後,睡前記得要幫孩子刷牙。讓孩子的頭枕在媽媽膝上,與孩子四目相接,一邊說話、再一邊幫孩子刷牙,不過並不需要很嚴格地刷乾淨。
 
幫寶寶刷牙,一定要清楚看見口腔內部
只要抓住一點小技巧,就能讓孩子開開心心地刷牙。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齒科衛生士(編註:也就是口腔衛生師,在歐美、日本實施多年,但台灣尚未有相關認證制度。工作範疇為口腔衛生教育、牙結石清除及塗佈表面麻醉等。)的實作指導。
三歲之前建議讓孩子躺著刷牙,但並不是躺著刷就好,重點是媽媽得坐下來,讓孩子的頭頂著媽媽的腹部,這麼做才能將口腔內的狀態看得一清二楚。如果刷牙時看不清楚嘴巴裡的狀態,經常會在沒長牙的地方或牙齦上拚命用力刷,對孩子來說原本快樂的刷牙時間,就會變得很不舒服。
一般是讓孩子躺下來幫他刷牙,不過要是孩子哭了還壓著他勉強刷牙,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本來是想讓孩子愛上刷牙,可是勉強孩子刷牙時,雙方都會出力,反而造成孩子疼痛,讓他更討厭刷牙。
孩子會討厭刷牙,有可能是口水積在嘴巴裡感覺不舒服,或是刷到上唇繫帶而覺得痛(上唇繫帶是將上嘴唇掀起來,位在正中央像筋的部分)。
 
重點是要培養刷牙的「好心情」
或者也可以改用哺乳的姿勢,將寶寶橫抱在膝上,小心翼翼地將牙刷放進嘴中輕輕動一動即可,這樣幫孩子刷牙的第一步就算成功了。
起初不用刷得很正確,重點在於刷牙時的心情。就像挖耳屎一樣,刷牙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心情會很舒服,可充分感受到被重視的感覺,對孩子來說,這段時間應該是非常安心且快樂的時光。將牙齒刷乾淨後再睡覺,就是這樣自然養成習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