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籍瀏覽 >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商品介紹
培養孩子「自信獨立」的親子對話術:引導孩子自己做出好決定,教出熱情、勇敢又有競爭力的孩子!
►作者: 青木仁志
►譯者: 謝雪玲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6-05-02
►ISBN: 978-986-93030-6-4
►規格: 14.8*21
訂購本書
定價 320 元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讀冊
pchome
三民書局
 內容簡介
讓「孩子擁有自信」比會讀書更重要!
有自信的孩子,他能───
對事物充滿熱情‧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人格健全發展‧不抱怨不批評他人
12歲前,父母必讀的「自信教養術」

 
★日本亞馬遜書店5顆星推薦!
 
「要這樣做才對!」「我覺得你比較適合這個」
「你怎麼會不懂呢?」「你喜歡這個吧?」
父母不停幫孩子「做決定」,會漸漸抹殺掉孩子的潛能,
孩子會變得軟弱悲觀、無法獨立思考、自卑更沒自信!
 
父母親可以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一生的自信」,有自信且能獨立思考行動的孩子,能發揮自身潛能、積極迎向未來、努力實現目標,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怪罪他人。
為培養孩子自信,本書作者運用世界60多國所熟知的「選擇理論心理學」為基礎,針對教養與生活的各種情境,提供父母運用日常對話,自然引導孩子從小建立起自信獨立的特質。
 
 
讓孩子「學會愛自己」,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作者認為,教養的第一步就是要教會孩子愛自己、認同自己,這也是建立自信的前提。孩子因為愛自己,也會努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懂愛自己的人呢?因為討厭自己覺得自卑,所以把真正的自己隱藏起來,努力地想得到別人的認同。引導孩子愛自己,要「不斷強調他的價值」,父母可以常常這樣說:
「你每天早起唸書,很努力地做好眼前的事,真的很棒喔!」
「你今天也盡全力了。」
「爸爸媽媽會一直支持你喔!」
》》》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價值、自己是可靠的,有人肯定原本的自己,這個感覺就是孩子自信的最大來源。
 
訓練孩子「獨立做決定」,不斷增強自信心
有些父母因為擔心孩子受挫,會迫不急待地想將答案告訴孩子,但是如果為孩子鋪好道路讓他照著走,硬要孩子接受你的好意,都是剝奪了他們在失敗中學習的機會,這樣是無法培養自信的。作者建議,在對話間鼓勵孩子自己思考,靠自己能力做出決定:
  「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呢?」
「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為了能準時起床,你覺得晚上玩手機可以玩到幾點呢?」
》》》藉由靠自己找出答案,透過不斷實現自己的想法,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大,而父母能為孩子做的就是讓孩子自己思考,在背後給予支持。
 
 
◆當發現孩子失去信心時,做孩子堅定的後盾
  隨時注意孩子失去信心的信號,當聽見「反正我做什麼都會失敗」、「算了,做了也沒用」這類的話時,意味著孩子正在失去自信中,這時請好好地傾聽、關愛孩子,父母可以這樣說:
「你就是原本的你,不要與他人比較,希望你能珍惜自己的人生,這是爸媽最大的心願。」
「為什麼你會這樣覺得呢?」
「有什麼事爸媽可以幫上忙的呢?」
》》》當孩子說出否定自己的話時,請試著詢問孩子,並且把焦點集中在孩子努力的地方上,讓孩子藉由被認同,也慢慢學會肯定自己。
 
◆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最容易犯的三大錯誤
【錯誤1】過度干涉與控制
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懂事,所以不知不覺就要孩子「照我們的模式走」,於是要孩子聽話或責罵孩子,但孩子們所感受到的是「因為你不會,所以要聽我的話」,這樣孩子會覺得「我是沒用的人」因而逐漸喪失自信。
【錯誤2】錯把溺愛當疼愛
「溺愛」是明明應該要這樣做的事,卻不教導並放任不管,例如:孩子想要什麼就買、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換衣服,卻還要父母幫忙。當孩子產生「一定有人會出面幫我、自己不用負責沒關係」的依賴心理時,就會越來越沒有自信。
【錯誤3】事事包辦
父母接手各種事,會讓孩子無法建立自己有能力獨力完成某事的經驗,甚至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建立自我的時期,這時如果父母總是一直先幫孩子做決定,孩子就會覺得備受控制,越想反抗,拉開彼此的距離。
 

◆讓孩子一生有自信,父母要先練習「放手的勇氣」

請父母想想看,你的孩子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好棒」呢?建立孩子的自信,打造互信的親子關係,第一步就是「不要代替孩子做任何事」,但是,不論什麼時候,父母都要思考如何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因為只要有良好的信賴關係,孩子就能成為自信堅強的個體,勇敢面對人生的無限挑戰。
閱讀更多
 作者簡介
青木仁志
1955年出生於北海道。以國際教育企業Britannica的最佳銷售員、最佳經理人的身分獲獎無數。1987年創立人才教育顧問公司「Achievement株式會社」,自己擔任講師的公開講座「戰略性目標達成方案「登峰造極之路」,從開講以來的24年 之間共舉辦了610場,聽講的新學員高達29552人。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公開研修課程,此外,也以研修講師的身分擔任了超過32萬人的研修生講師。其著作以熱銷15萬冊的《培養一生都有的自信》為首,加上其他著作共45本。其中10本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海外出版中。

【譯者】謝雪玲
畢業於日本神戶大學文學研究所,曾任職面板設備代理商對日窗口以及留日顧問等職,熟悉商務口譯及筆譯。現任自由譯者。透過留學、工作、旅遊對日本這個國家及文化有更深層的了解,希望藉由翻譯讓更多人認識日本。
E-mail: shirly224.tw@gmail.com
閱讀更多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閱讀更多
 目錄
前言 教孩子「愛自己」,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第一章 滋養孩子的自信,從「肯定自己」開始
引導孩子愛自己,要不斷強調他的價值 
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他會更獨立
勇敢說愛,會成為孩子自信的能量
陪孩子思考,引導他做出好決定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讓他放心去冒險

 

第二章 父母必學自信七關鍵,教出不自卑的孩子

教孩子有自信,父母要先相信自己

媽媽也需要下班,放鬆讓教養更快樂
改變思考模式,教孩子可以不生氣

用「平常心」看待孩子反覆無常的行為

努力經營家庭互動,脫離無助感
良好的家庭氣氛,能強化孩子的自信
商討一致的教養觀,幫助孩子成長
 
第三章 讓孩子一生都有自信的教養心法
「父母以身作則」也是認同孩子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決定,也能培養自信

觀察學校理念,給孩子良好的教育

七個教養大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誠實表達想法,讓孩子自信不自傲
由衷地認同,讓孩子在鼓舞中成長
過度寵溺,會助長孩子的任性

肯定孩子的努力,幫助他找回信心

孩子拒絕上學時,請先了解背後的理由

勇敢放手,別剝奪孩子「尋寶」的自由

「重覆、包容」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孩子正在努力的事,大方給予鼓勵

教孩子坦率表達意見,他會更堅強

讓孩子專心做自己,成長不需要比較

透過溝通,分析孩子說謊的動機

孩子辱罵他人時,一定要嚴格管教

父母不放手,孩子永遠不能起跑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請先制定規則
和孩子商量規則,建立自我認同感
給予合理懲處,樹立孩子良好人格
做不完美的父母,讓孩子自由發揮才能

製造體驗,讓孩子認識暴力行為的危害

讓孩子學負責,從「經濟獨立」開始
把決定權留給孩子,讓他一生有自信
閱讀更多
 內容連載
【前言】
◆教孩子「愛自己」,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給予小孩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麼呢?最重要的當然是生命。那麼,再來呢?我覺得是讓孩子學會愛自己。
「我很喜歡自己。」在充滿父母關愛下成長的孩子會擁有這樣的感覺。
懂得愛自己的人,也懂得愛人與被愛。因為愛自己,所以可以相信自己,為了讓自己開心,而努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那麼不懂得愛自己的人呢?不了解什麼是愛,失去與他人之間的連結。因為討厭自己覺得自卑,所以隱藏真正的自己,努力地想得到別人的認同。懂得愛自己的孩子,會發自內心感到幸福;不懂得愛自己的孩子,需要與別人比較之後從外部追求幸福。
 
◎    父母「事事包辦」,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
 
會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完全取決於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懂事,不知不覺就想要孩子「照我們的模式走」。於是要孩子聽話或責罵孩子,有時候則是懲罰孩子。即使是因為深愛孩子才會這樣做,但孩子們所感受到的是:「因為你不會,所以要聽我的話」。或許孩子真的是不會,但是一被這樣說,孩子的心裡會覺得「我是沒有用的人」。父母親這樣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
為什麼父母親會想要孩子「照我們的模式走」?這在親子關係中存在著相當大的誤解,我們在無意識中認為人是可以被控制的。
「覺得別人是別人,是無法改變的」。

◎過度干涉與控制,會讓孩子更自卑
 
但這樣真的是對的嗎?舉例來說,沒有寫作業的話就會被罵。遲到的話就會被罵。如果覺得這些事情是理所當然,那麼你可以說是一直以來都受到別人的控制。
冷靜地想一想,不管老師多麼生氣,或是抓著你的手握著筆,都無法強迫你寫作業。不管多麼生氣,也不能強迫你來學校,因為要怎麼做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中。但是小時候不會這麼想。因為老師會生氣,因為會被罵,所以認真地寫作業,上課不要遲到。只能把「控制自己的權利」賦予影響力大的對方。
再舉一個例子。不管說幾次,兒子總是把脫下來的衣服亂丟完全不收拾。一開始好聲好氣地說,但是完全沒把我說的話聽進去,因為事情不如自己預期,於是開始漸漸地覺得不耐煩。
如果對方可以控制自己,反過來說,自己也可以控制對方。即使是對方不想做的事,會因為受到自己的行為影響,而迫使對方去做那件事。這個想法就是「照著我們的模式走」的開端。
因為父母親的立場是有影響力的,所以會管教孩子並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但是,不論嘗試幾次就是沒有辦法改變兒子的行為,於是自己變得不耐煩。這樣說或許你不相信,其實你已經被兒子制約了。
 
 
 
 
◎    肯定自己的孩子,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怪罪他人
 
就像這樣,我們不論在學校、家庭、職場,都一直處在控制或被控制的關係中。但其實人原本只能控制自己。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改變相處模式的話,人際關係將會變得更加圓融,就能夠互補而不是互相束縛。
提倡這種思考模式的就是選擇理論心理學。創立這項理論的已故威廉・葛拉瑟(Willam・Glasser)博士,從事學校教育超過50年並致力於推廣這項理論。至今已經遍及世界上超過60個國家。這些國家中有學校發生了讓人難以置信的變化,那就是學校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拿到了A或B的成績,遲到等問題也減少很多。
在下的著作『一生都有自信的教養法』中,就有提及選擇理論心理學。其中引起教育界人士廣大共鳴的是,自信的基礎是來自於愛自己,而幼時的親子關係正是奠定這個基礎的主要關鍵這部分。就像我目前為止所提及的,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存在於父母親(無意識中)一直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中。
本書首先要請父母親深入地了解「別人不能控制我,只有我能控制我自己」這個事實。然後再以選擇理論心理學為基礎,逐步說明如何幫助孩子多愛自己以及肯定自我的具體教養方法。
人如果握有自己的主導權,就可以培養不輕易向他人屈服的堅強信念。於是產生了人生是靠自己的選擇與努力開創出來的想法,自己訂立目標,為了實現目標努力前進。再者,也因為所有的決定都是自己選擇的,即使失敗也不會責怪他人。
 
◎訓練孩子「獨立做決定」,不斷增強自信心
想要教出勇敢的孩子、想要教出會念書的孩子、想要教出對社會有貢獻的孩子、想要教出人見人愛的孩子。父母親的擔心是無止盡的。開創小孩的未來,讓孩子可以持續不斷地期待自己未來的可能性,都取決於父母親的教養方式。
所謂自信的養成,就是為了想要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只要瞭解到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決定,並能嚴以律己,就能一生都充滿自信。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遇到許多挫折。這個時候父母親可以做的是,相信孩子是有潛力的,不斷告訴孩子自我存在的價值。
從親子間溫暖的人際關係培養孩子的自信。所謂溫暖的人際關係就是,誰是真的關心我、真的在意我、真的愛我,這樣的親密關係。相信誰是真的愛著我,而我也愛著他。這種關係的構成與相互信任就是溫暖的人際關係。本書中,將審視讓孩子擁有自信的親子關係的真實面。
父母親應該很清楚地知道,孩子本身就是有價值與意義的存在。即使孩子不會做某件事、即使沒有擁有什麼。
「知道是孩子帶來的好運氣時,親戚們都感到非常開心。」
「懷抱著感謝的心情,衷心期盼孩子只要健康地出生就很滿足了。」
「第一次抱著這個孩子的時候,感動到淚流不止。」
希望大家能一邊回想著孩子剛出生時的情景,用溫暖、平靜、溫柔的心情來閱讀這本書。
 
 
 
 
引導孩子愛自己,要不斷強調他的價值
所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與「自我肯定」。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評價自己,對於自己有什麼樣的看法。孩子們每天都會遇見、接觸、感受到新的事物,然後轉化成知識與經驗慢慢地累積在自己的腦中。越是相信自己的孩子,就越能不害怕新事物並且積極地挑戰下去。
相反地,對自己沒自信的孩子,不論想要做什麼都會用悲觀負面地心態告訴自己「反正最後一定會失敗」、「失敗之後會成為笑柄」、「後悔這樣做」,於是心生恐懼,不敢付諸行動。也因此無法有新的體驗及發現。如果沒有辦法相信自己,自己就會阻斷了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從小建立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這樣說
「活著是很可貴的。」
「世界是充滿喜悅的。」
「想對社會有所貢獻。」
「想讓更多人開心。」
「我可以做得到。」
只要有「覺得自己有價值」、「自己是可靠的人」這樣的感覺,那麼活著這件事就會化作喜悅。肯定的世界觀與認同他人的價值這件事是息息相關的,自己有價值,別人也一樣是有價值的。如果可以擁有這樣的觀念,那麼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會感到很開心。
孩子們能夠像這樣自我信賴、自我肯定,都是從親子關係開始培育的。在親子間構築互相關心,認同彼此的價值,互相信賴的堅定關係中,孩子就會培養出自信心。
 
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他會更獨立
前文提到孩子的自信是從親子的信任關係開始培養。
「我認同孩子的價值,也相信孩子。」有這樣想法的父母親,是否曾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呢?
「趕快把作業寫完,才可以吃飯!」
「又把玩具亂丟!要說幾次才懂?」
「你看,果汁灑出來了。不是早就跟你說過要慢慢喝嗎!」
其實,親子關係有點類似主管與部屬的關係。聰明的主管會讓部屬擁有主導權,把自己當作輔佐的角色。如果以效率為優先考量,所有事情直接下達指示或命令會做得比較快。但是,讓部屬成長這件事必須排在第一位,對部屬說「你想怎麼做呢?」、「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呢?」、「有什麼是我可以幫得上忙的嗎?」,像這樣引導出部屬的意見,尊重部屬覺得可行的方法,放手讓他做做看。然後在一旁關心,不出手干涉細節,最後如果發生了什麼問題,再由自己出面承擔責任。不論是失敗或成功,對於部屬認真做事的態度予以認同,然後讓他自我評價下次應該如何改善。
藉由靠自己找出事情的答案,按照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讓自己一點一滴從中得到自信。像這樣累積經驗,即使是從來都沒有人做過的事,也可以透過自我思考找出答案,並勇於挑戰。您是否覺得這和教育孩子的道理很相似呢?
 
 
◎讓孩子打從心裡決定「要這樣做」
自信就像字面上所寫的「相信自己」一樣,並不是由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透過體驗或經驗慢慢培養出來的。
我的上一本著作《培養一生都有的自信》書中這樣寫著:「自信是透過不斷實現自己的想法變得越來越強大。決定『這樣做吧』,用自己的力量實際付諸行動。如果還沒有能力做到,透過學習與訓練變得有能力做到,這樣獲得成功經驗、突破經驗時,就會產生小小的自信,於是在日積月累之下,慢慢變成更大的自信。」
單方面的指導所給予的答案,不能當做是孩子的成功經驗。因為孩子沒有打從心裡做出「這麼做吧」的決定。父母親不能給予孩子成功的經驗,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是「讓孩子自己思考,為了達到目標堅持到底,在孩子的背後持續給予支持」。
其中一種教養方式,就是讓孩子可以實際感受到「我做得到」。要常常關注孩子的狀況,是否正為事情不順利感到困擾,或是否正在體會成功的喜悅。即使還不知道結果,那就承認正在努力的事實吧。即使沒有盡全力,那就承認原有的樣子吧。
「直接教導」這件事並不是支持。將「你絕對做得到」這種信任感轉換成言語,然後耐心等待,就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傾聽、鼓勵、包容,對於孩子有自信地去執行決定給予支持。關於這點會在後面提到,也就是選擇理論中所謂的「七種正向好習慣」。不論發生什麼事,父母親永遠會支持我。像這樣感受到父母的愛,對於孩子而言,就是可以安心地培養自信的最佳養分。
 
 
由衷地認同,讓孩子在鼓舞中成長
 
我常常去為孩子加入的棒球隊加油,比賽獲勝時可以率直地替他感到開心,但輸的時候則是感到相當可惜。即使是這樣也會鼓勵孩子「你已經盡力了,別氣餒」。但是這和我內心真正的想法是不同的,其實內心很想大聲地說「怎麼會輸呢?應該要再多加把勁啊!」
我知道讚美孩子讓孩子快樂成長是很重要的,但是讓我感到困擾的是,像這樣隱藏自己的內心給予鼓勵或讚美是對的嗎?其實這是某位母親曾來找我商量的事情,自己心裡面所想的即使沒有說出口,對方多少也感受得到。言語不是只有用耳朵聽,心裡也是感受得到的。
父母發自內心所說的話,才會在孩子內心引起迴響。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話語還是不要說出口比較好,沒有必要勉強自己去表示認同。雖然輸掉了比賽,但直到最後孩子都沒有放棄全力以赴,就該鼓勵並認同他們的努力。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就能找到更多認同點
 
「今天的比賽很可惜,不過因為棒球是團體運動,就算再怎麼努力也有輸球的時候。如果你覺得有盡全力投球,媽媽覺得這樣就足夠了。如果覺得還沒有把100%的戰鬥力都發揮出來,下次的比賽再盡力試試看,媽媽會一直為寶貝加油的!」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然後將真正的想法傳達給對方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找不到認同點,請仔細想想自己是否站在父母的觀點在看待這件事情。
「足球踢不好,很難成為正規球員。但是,練球從來沒有缺席過。」
「雖然沒有辦法出場比賽,但總是在板凳區拼命地為同伴加油。」
「雖然考試的分數低於平均值,但是原本不會的問題後來解開了。」
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就會發現有很多值得認同的地方。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步調,用自己的方式盡全力地努力著。如果你很難認同孩子,或許是因為自己本身在過去很少獲得認同的關係。
無法被父母充分認同的孩子,會很難去認同別人,如果沒有比別人優秀就得不到稱讚,無法享受活著的樂趣,活著只是為了得到結果而已。在心理存在著自卑感,一心一意只想要得到認同。長大成人之後,很少有機會能夠遇到真心認同別人的人,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請盡可能地給予認同吧!
我在結束一天的忙碌生活時,會一邊擁抱自己,一邊安慰自己,並對自己說「仁志,今天一整天辛苦了」「你今天也盡全力了。很棒!」。所以父母親們也請試著認同自己吧,父母與孩子都不是聖人。一起努力做到最好,相互認同一起成長就足夠了。
 
 
和孩子一起商量規則,也能培養自信
 
「要用網路前,要先問過爸爸或媽媽。」
「看電視或打電動的時間,每天不能超過二小時。」
「晚上十點後不准用LINE。」
如果事先把規則制定好,自然就會減少對孩子使用七種壞習慣。事先訂好規則,而不是等事情發生了才來想解決方法,用非強迫性的方式預防、避免孩子做出錯誤行為。
如果沒有事先制定規則,當問題發生時才處理,這樣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這樣就會變成要不停地注意孩子,然而在每次指正孩子的同時,親子關係也有可能會因此惡化。前一章節曾提到,必須和孩子商量後訂下規則,而不是由父母單方面自行制訂。
爸爸:「媽媽說你最近都滑手機滑到半夜,隔天上課都爬不起來,以後睡前是不是把手機交給爸爸保管比較好?你覺得如何呢?」
兒子:「不要,我不要把手機交給爸爸保管。」
爸爸:「這樣啊,那麼就跟爸爸商量看看要怎麼做吧!為了能準時起床,你覺得手機可以用到幾點呢?」
兒子:「恩,晚上十一點。」
爸爸:「這樣啊,但是還要洗澡,也要準備明天上課用的東西,這樣十一點不會有點太晚嗎?如果十一點開始做這些事,就會超過十二點才睡吧?」
兒子:「但我還是覺得十一點比較好。」
爸爸:「這樣啊,那就到十一點。但是,如果早上爬不起來,就要改成十點,就這樣決定囉!」
 
 
◎別和孩子討價還價,要求確實遵守才是關鍵
「商量」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學習,同時也是很好的訓練。想讓對方認同自己的意見時,不是硬逼對方去接受,而是一邊聽取對方的看法,然後一起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作法。即使孩子不太能遵守約定,硬要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讓父母非常傷腦筋,如果是在可容許的範圍內就不用強求,但是不能讓步的地方就絕對不能妥協。
約定好的事情,一定要孩子確實地遵守。例如,跟孩子約定好「看完電視後再寫作業」。但是到了晚上八點,最後又等到了九點,孩子還是待在電視前不肯離開。中間會提醒孩子「快要九點了,作業寫得完嗎?」。即使時間已經很晚了,但是如果孩子決定要繼續看電視,大家就要遵守約定,所以就算孩子看到半夜也要讓孩子把作業寫完。不過,因為讓孩子熬夜寫作業效率非常差,所以父母其中一人可以適度地出手幫忙。
「今天已經很晚了,明天早一點起來寫好嗎?」
「嗯,那就明天再寫。」
「還需多少時間才寫得完呢?」
「大概二個小時。」
「那明天早上五點叫你起床。」
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在五點把孩子叫起來。
「○○,已經五點囉!昨天說好了要早起寫作業,爸爸會在旁邊陪你,讓我們一起寫吧!」
為了讓孩子能養成遵守約定的習慣,不論是父母或孩子都需要認真地看待這件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