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籍瀏覽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 商品介紹
不打、不罵、不動氣的「優雅教養術」 :最懂孩子的「育兒黑傑克」傳授20招快樂教養術
►作者: 奧田健次
►譯者: 卓惠娟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3-09-27
►ISBN: 978-986-6228-83-4
►規格: 14.8*21
訂購本書
定價 280 元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嘮叨,是最「偷懶」的教養方式!
打罵碎碎唸的「敷衍教養法」,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愛」!
父母不情緒化,才能教出「不頂嘴的孩子」
 
根據台灣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有近「30萬」的學齡兒童坦言「爸媽會打我、罵我」雖然近年父母已盡量不出手打小孩,但是卻「越罵越兇」──「你是豬嗎?講幾百次都聽不懂!笨死了!」其實,這樣只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留下陰影、人格嚴重受挫!甚至有許多孩子出現「自虐行為」,孩子不愛自己、缺乏自信心,也認為或許和父母長期的語言暴力有密切關係。
 
 
比媽媽還懂孩子!育兒黑傑克的「優雅教養術」
本書作者奧田健次是「教別人怎麼帶孩子」的教養專家,每天與不計其數的媽媽諮商,堪稱「最會解決媽媽困擾」的兒童心理權威,特別對於自閉兒、過動兒、心理發展障礙的孩子有獨樹一格的教養方法,不僅化解各種難題,更成功導正小孩行為。
作者提出「零打罵」教養法,但做法與一般「愛的教育」有所不同,因此被稱為「育兒界的怪醫黑傑克」,也代表了他的教育方法成效驚人,他認為「不必每一件事都徵詢孩子意見,可以改掉孩子鬧彆扭、唱反調的個性」,他提出了父母的教養三大迷思如下:
 
【迷思1】孩子玩自己的生殖器、摳腳、挖鼻孔時,一定要「打手」才會學乖!
打孩子的手,斥責他「不可以」,即使孩子當時停下這樣的行為,但每一次只要孩子這麼做,就一定得打孩子。這不但無法收到成效,甚至可說是最差勁的應對方式。
【迷思2】不好的習性,一定要從小就改過來!
其實,這樣只會弄錯努力的方向,只要孩子一做錯事,就會忍不住責備孩子,最後陷入自我厭惡的壓力!
【迷思3】習慣跟孩子「約法三章」,認為只要「訂規矩」孩子就會變懂事!
和孩子約法三章,看來像是媽媽認真育兒的證明。但並不是和孩子約法三章就夠了,如何運用和孩子約定的事項才是更重要的事!
 
用嘴巴嘮叨不停,其實是最「偷懶」的教養方式!
教育孩子的問題五花八門,愛說謊、不唸書、打同學、任性哭鬧等,父母經常問:「為什麼我家的孩子會這樣?」但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影響他們未來發展的重點在於「爸媽如何應對」。
  如果每次都以破口大罵結束與孩子的對話,那要怎麼期望他將來長成一個懂事、貼心的孩子呢?有了理性,才能「教」孩子明白事理不是嗎?
 
從現在起變身「優雅父母」!
  教養孩子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書中以「這麼做比較好」的方式提出比「打罵教育」更好的建議,相信父母一定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家孩子的教養方法。始終覺得孩子「不打不成材」、「不罵不聽話」的爸媽,請停止這種做法吧!還給孩子一個沒有陰影的童年,這是他們應得的權利。
作者認為「口頭警告」已經失效,情緒性的嘮叨碎念只會讓孩子更沒大沒小,想讓教養「更有份量」,一定要從「具體行為」開始做起!本書將父母最頭痛的育兒問題分成四大部份,從孩子的「日常習慣的主動性」、「矯正壞毛病」、「讓孩子學會忍耐」、「未來人格養成」四方面,列出20個最多父母煩惱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解答,並從這些解答中提點正確的教養觀念。
★爸媽不嘮叨,孩子反而能自動自發把事情做好!★
◤日常習慣的主動性◢
Q:如何讓孩子「愛整齊、喜歡收東西」?
→跟孩子一起收玩具吧,就算全是爸媽收的也無所謂,可是收到「最後三件玩具」時,一定要記得讚美他。
Q:已經小二了,洗澡還得「三催四請」?
→看完卡通總是捨不得去洗澡,這時你可以引導孩子:「媽媽沒有看剛剛的卡通,你洗澡的時候跟說媽媽演了什麼好不好?
Q:使出「媽媽牌人肉鬧鐘」還是愛賴床,每天早上總是心浮氣躁?
→不為這種小事生氣的訣竅是,別期望「孩子能輕易養成早上自動起床的習慣」,而是要先做好心理準備:「自動自發起床本來就不容易,我的孩子現在大概還做不到吧!」千萬「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
 
◤矯正不雅毛病◢
Q:孩子老愛在眾人面前挖鼻孔?
→教孩子把面紙揉成長條、頂端圓圓的樣子(不是金針菇,而是更接近鴻喜菇的大小),告訴孩子「用這個清潔鼻子,可以清掉鼻子裡的髒東西喔」。不是告訴孩子「禁止做什麼」,而是教導孩子「應該怎麼做」。
 
Q:孩子愛玩弄自己的小雞雞!是不是個性有偏差?
→這時候刻意不使用擦手巾,而是故意帶孩子去廁所把手洗乾淨,讓孩子感到麻煩。媽媽一定會忍不住想責備孩子「不要玩小雞雞」,但是以若無其事的表情刻意做這麼麻煩的事,反而是有效的處理方式。
 
◤讓孩子學會忍耐◢
Q:孩子愛鬧脾氣,每次事情不順他的意,就用「哭」來抗議?
→孩子稍不順心、哭鬧大叫,你就舉白旗了嗎?錯錯錯,父母絕對不能任憑孩子擺佈。如果隨孩子的情緒起舞,不斷讓他「得逞」,只會使自己手忙腳亂、亂發脾氣,變成飄忽不定的「水母爸媽」。父母一點原則都沒有,更不可能有心思教孩子懂禮貌、講道理了。
 
Q:孩子總是賴皮「預借」遊戲時間,要如何讓孩子懂知足?
→沒得商量,請禁止孩子一整天打電動!父母不能動搖立場、忘記最初的約定,即使孩子說「以後我一定會遵守約定」,或是哭鬧、惱羞成怒、使用暴力,爸媽都不能被孩子的情緒干擾,忽略他「破壞規定」這件事。
 
◤未來人格養成◢
Q:孩子表示「不想上學」,而且次數越來越頻繁,我該相信嗎?
→孩子並非電力不足的手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孩子只要暫時不去上學,有一天就可以自然恢復精神,父母請仔細觀察孩子「在家裡都在做什麼」,就能分辦出孩子是在學校受到霸凌、還是在裝病說謊。
 
更多「快樂教養術」,父母不再難為!
◎給孩子多一點「安全感」,他就能不再說謊。
◎別問孩子「為什麼」自尋煩惱,父母要先改變自己的行為。
◎從小建立自信心,孩子就不會從「媽媽的寶」變「媽寶」。
◎「不想上學」的理由,三重點就能辨明真偽。
◎教孩子「借十萬還十萬」只會害了他。
 
教孩子,真的很快樂!父母、孩子都能得到的5項改變!
1.孩子能快樂成長、更愛爸媽:少了情緒化的打罵,孩子不會對父母產生「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感,也不會造成童年陰影長久影響人生。
2.從小培養正面的人生態度:沒有學習負面情緒的對象,孩子便能保持樂觀彈性的態度,勇於嘗試新事物,不容易怨天尤人。
3.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著重孩子的行為,卻是在教他的「心」,即內在動機。讓孩子「主動」去做什麼,將來不必提醒,他也會堅持做出正確的行為。
4.教出善體人意的孩子:父母帶頭改變作法,影響孩子的內在,進而導正行為與想法。孩子會把這些好的觀念內化為人格,將來必定會成長為一個貼心、溫暖的人。
5.不管孩子年紀多大,親子零代溝:爸媽以正確的觀念教養孩子,並理性維持一致的立場,孩子會信任父母,認為彼此是「可以溝通」的,自然不容易爭吵。
 
※本書特色※
 
【父母最煩惱的教養問題,一網打盡】賴床、說謊、裝病、暴力、任性等,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都一一破解,爸媽不必再想破頭擔心與孩子應對失當。
【以真實案例為依據,實用度高】不談一堆大道理和教育理論、兒童心理學,歸結家長的普遍經驗,注重「對孩子好」、「有效」,很快就能看到孩子的改變。
【教養觀念說理淺白,便於理解】用小故事和將心比心的方式剖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讓父母能充分了解後再對症下藥,避免亂發脾氣孩子卻一直重蹈覆轍。
【設身處地,了解家長難處】作者能體諒家長有發怒、煩躁的「人性化」反應,於是以「建議」的角度,提供更多元的作法,希望大家不要用錯誤的方法「愛」孩子。
【關鍵處搭配插圖,強調重點】萃取書中內容和重點語句,具體呈現教養的詳細做法,加深父母印象,實際應用能立即上手。
閱讀更多
 作者簡介
【臨床心理學家】  奧田健次 
  專業行為療法專家、臨床心理學家,在日本有「育兒界怪醫黑傑克」之稱,用獨樹一格的有效方法,協助天下母親解決各種育兒煩惱,包括拒絕上學的孩子到有發展障礙的問題兒童等,都是他的諮商對象。
  奧田健次創辦日本家有自閉兒的到宅服務,是「以家庭為核心指導(home-based intervention)」的先驅者,支援全國各地的家庭諮商服務。之後,成立「ABA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接受來自世界各國治療申請,導入解決各種行為問題的創見及技巧,論其專業與指導計劃無人能出其右,因而受到各國學者讚揚。
  2012年從大學辭去講課職務,移居至淺間山麓的西輕井澤,創設行為指導學院,矢志和孩子、高齡者、動物共同在高原自給自足地生活。著作包括《育兒原則》、《自閉症兒童的明亮療育諮詢室》(與小林重雄合著)等。
 
獲獎紀錄:
1999年  內山記念獎(日本行為療法學會)
2003年  日本教育實踐學會研究獎勵獎
2008年  第四屆日本行為分析學會學會獎(論文獎)
及行為科學系二大學會的首屆雙重獲奬人

【譯者簡介】卓惠娟
任職出版相關工作十餘年,於不惑之年重啟人生,旅居日本三年返台後,逐步實踐二十歲時曾立下的夢想──專職翻譯工作。譯有《遺體》、《三星內幕》、《佛陀教你不生氣》、《淡定生活手帖》、《未來記憶成功術》、《體貼性愛祕技》、《蘇格拉底辯證交涉術》、《相信靈魂轉生,改變人生》、《改變人生的超速習法》等。 部落格:譯網情深http://blog.roodo.com/lovetomo
閱讀更多
 名人推薦
親子部落客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閱讀更多
 目錄
【前言】  教孩子不必大吼大叫!
          變身「優雅媽媽」,教出聽話乖小孩!
 
 
1章  讓孩子變主動、不拖拉的6大技巧
 
如何讓孩子「愛整齊、喜歡收東西」?
01別丟給孩子收納箱,要邊收、邊稱讚
Q每次把客廳玩得亂七八糟後,孩子就拍拍屁股跑掉了?
*孩子「只懂玩、不懂收」,該如何教出好習慣?
*「孩子露出笑容」是讚美成功的基準
*父母帶著「怒氣」發號施令,孩子只會想逃避
*即使失敗,也要讚美孩子「已經試過了、進步了」
*協助孩子培育好習慣,不需要「鞭子」
【「行為改變」小遊戲】  想讓孩子更懂事,父母要多為他「拍手」
*「注意孩子的反應」比不停讚美他更重要
【奧田老師,我有問題!】
「未滿一歲的孩子」還聽不懂大人說話,要怎麼教呢?
 
用「規定」說教,孩子真的知道自己做錯事嗎?
02容許孩子「偶爾忘記」,他會變得更主動
Q寶貝每次都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刷牙,如何讓她養成「吃完飯,就自動去刷牙」的習慣?
*只顧著「盯」孩子的父母,比警察還可怕?
*父母不該覺得小孩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老是搬出「規定」說教,孩子永遠不學好
 
孩子只願意做他認為「有趣」的事?
03善用「提醒」,改變孩子拖拉的壞習慣
Q已經小二了,洗澡還得「三催四請」,該怎麼辦呢?
*孩子容易分心,父母也要負一些責任
*父母心情放輕鬆,讚美孩子的時機就會變多
 
對孩子的期待「放寬一點」又何妨?
04把標準降低,父母和孩子都能輕鬆一點
Q「媽媽牌人肉鬧鐘」完全沒用?我家小孩愛賴床!傷腦筋!
*設定「階段性」目標,用讚美代替讉責
 
孩子只做「約定的事」,怎麼讓他變「更體貼」?
05耐心等待、由衷感謝,孩子就會愛上做家事
Q希望孩子能主動說「我來幫忙!」是奢求嗎?
*你的寶貝是「樂於助人」的孩子嗎?
*一句「謝謝你」,是讓孩子產生動力的關鍵
*「自動自發的孩子」和「害怕被罵才去做的孩子」之間的差異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孩子永遠不會長大
*孩子每天只想著:「不要被罵就好」,未來難有成就
*一一指示,是爸媽沒耐心的表現!
【奧田老師,我有問題!】
如何讓孩子懂得「禮讓」,讓座給老年人呢?
 
建立孩子自信從小做起,別讓他「太愛撒嬌」!
06讓孩子擁有自信,比矯正錯誤更重要
Q什麼都要「媽媽來」,該怎麼讓孩子學獨立?
*孩子把汽車輪胎畫成五個了,要指正他嗎?
*研究各種讚美詞,是教養必做的功課
*即使失敗了,仍然可以讚美孩子「Good try」
*「只重視成績」的父母,會教出傲慢的孩子
*父母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達給孩子
 
 
 
2章  改掉孩子壞毛病,父母一定要有的7個教養態度
 
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停奔跑嬉戲,真擔心他的安全?
01抓緊手,讓他體會「亂跑很危險!」
Q我的孩子很好動,如何讓他改掉亂跑亂竄的危險行為?
*比起「不停嘮叨」,不如用「行動」讓孩子學乖
*隨時和孩子「練習怎麼牽手」
 
孩子一聽到刷牙、吃藥,就逃之夭夭?
02讓小孩「不再討厭刷牙、吃藥」的妙招
Q孩子非常討厭刷牙,甚至會大叫「我不要!」,怎麼辦?
Q每次餵孩子吃藥,就會變成一場「母子追逐戰」?
*使出武力絕招時,口氣記得要溫柔一點
*讓孩子知道「即使反抗也沒用」,才能養成好習慣
 
小朋友好愛挖鼻孔,挖完又揉眼睛,該怎麼教?
03教他面紙的使用方法,戒除不雅毛病
Q孩子老愛在眾人面前挖鼻孔,該如何讓他改正?
*教孩子「怎麼做」,而不是「禁止他做什麼」
 
喜歡玩生殖器官的孩子,是不是性格有偏差?
04「若無其事」地指正,反而更有效
Q孩子愛玩弄自己的小雞雞!該如何讓他改掉壞毛病?
*習慣「打孩子手」教育他,是很差勁的父母
*讓孩子「忙一點」,多找一些遊戲活動給他玩
 
我的孩子有「暴力傾向」?
05教孩子「互動」的方法,別講道理
Q只要有不如意的事,孩子就出手打人!甚至連父母都打?
*孩子還小,不懂說出自己的「心情」
*先把孩子「帶離現場」,再和他好好說
*孩子習慣打人不是天性,都是跟父母「學」的
*把「性格」改為「行為特徵」吧!
*「真拿他沒辦法!」只是父母懶得教孩子的藉口
 
只是想知道「孩子這樣做的理由」,難道有錯嗎?
06一直問孩子「為什麼」不是一種溝通
Q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他就是無法好好專心回答?
*即使追問孩子「為什麼做不到」,孩子的行為也不會改變
*別問個不停,提出「實際方法」孩子才會改變
*偶爾讓孩子「想辦法」,父母從旁協助
*教孩子從失敗中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奧田老師,我有問題!】
孩子老愛擅自從冰箱拿東西吃,結果正餐都吃不下?
 
父母真難為!如何化解孩子的任性?
07讓孩子學習「輸得起」,別讓他予取予求
Q想改變孩子善變、動不動就鬧彆扭的性格!
*不要讓孩子養成「只要吵鬧,就能得逞」的壞習慣
*父母意志要堅定,讓孩子牢記這次「損失的經驗」
*媽媽在心裡默默打分數就好,別一直詢問孩子意見
*不拿舊事威脅孩子,他才會認真反省
*「愛賭氣」的孩子,只會被大家討厭
*讓孩子學負責,別只會用「賭氣」解決事情
【奧田老師,我有問題!】
「學前兒」愛鬧彆扭、亂丟東西,該罵他嗎?
 
 
 
3章   4大教養關鍵,教出「會忍耐」的孩子!
 
如何「只教一次」就讓孩子改掉拖拉壞習慣?
01孩子不聽話、唱反調,其實是想要「父母多陪伴他」
Q四歲女兒只顧著玩,每次吃飯、換衣服都被耍得團團轉?
*孩子可以很聽話,只是父母都「用錯方法」
*讓孩子知道「反抗」也不能增加與父母的互動
*別跟孩子討價還價,「不斷說教」只會破壞親子關係
*生活中添加小獎賞,讓孩子愛上做「麻煩的事」
*認為「獎賞」等於「威脅」的父母,通常都太過溺愛小孩
*孩子「說什麼都好」,長大後只會更任性
 
想讓讓孩子遵守「嚴禁事項」,有什麼技巧呢?
02口頭警告已經失效,請用「具體行動」教孩子
Q不管說幾百次,孩子就是會在車上跳來跳去,怎麼教他才會改呢?
*日常生活中就要不斷練習「守約訓練」
*破壞重要約定時,拿出「紅牌警告」
*即使浪費了「金錢」,對「教養」來說都是值得的
*會聽話的孩子,是因為知道這件事「絕對不可以」
*「口頭警告」對孩子來說不痛不癢,父母的話只會越沒分量
*處罰過後,一定要給孩子「再次挑戰」的機會
*用嘴巴不停叮嚀,是一種「偷懶」的教養方式
【奧田老師,我有問題!】
如何改掉孩子吃飯時「走來走去」的壞習慣?
 
我家孩子有個「牛脾氣」,愛哭又愛生氣?
03你是否教出任性小霸王、小公主?
Q孩子愛鬧脾氣,每次事情不順他的意,就用「哭」來抗議?
*永遠「孩子優先」,對他的未來真的好嗎?
*別誇張到每件事都徵求孩子意見,如:拔牙齒
*不要曲解「孩子的權利」,教出為所欲為的孩子
*重視「個性」背後真正的意義
*「重視個性」並不等於「任何事孩子都能做決定」
*偶爾讓孩子「沒有選擇權」
*別讓孩子「有求必應」,才能堅強、無畏地成長
 
為了打電動、玩遊戲,孩子無所不用其極?
04別讓孩子賴皮「借十萬,還八萬」
Q孩子總是賴皮「預借」遊戲時間,該如何處理這壞毛病?
*家庭就是「小型社會」,違反規則時要有賞罰
*除了「預借」部分,禁止一天玩遊戲吧!
*打電動是「特權」不是「基本權利」,父母要視狀況剝奪
*孩子在家守規矩,長大後也能遵守社會規範
 
 
 
4  為了孩子,父母一定要建立的「未來願景」!
 
希望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子呢?
01父母「不懂原諒」,使孩子說謊成性
Q孩子一挨罵,就不斷說謊去圓另一個謊,真怕他變壞!
*擔心孩子說謊前,先描繪出「具體」的教養願景!
*嚴厲責罵,只會讓孩子編造出更多謊言
*「模糊」的願景,無法確實導正孩子行為
*「具體描繪」希望孩子長大後的樣子
*「希望孩子體貼、用功唸書」是誤導孩子的錯誤願景
*父母千萬別「愛成績」勝過「愛小孩」
 
想激發孩子的幹勁,要做到哪些事?
02「獎賞」不是「賄賂」,要分清楚!
Q如何讓孩子「認真面對」每件事?用「禮物」誘導好嗎?
*你知道孩子「現在熱衷」的事物嗎?
*用條件「賄賂」孩子,是完全扣分的教養方法!
*先勾起孩子興趣、再做溝通,別直接做「利益交換」
*巧妙運用「誘餌」,改變孩子的失控行為
*用「外在動機」點燃孩子的「內在幹勁」
*當孩子畏縮不前時,「重複」能讓他找回自信
*培養孩子「好還要更好」的學習態度
*別「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讓他選擇真心喜歡的事物
【奧田老師,我有問題!】
當孩子說媽媽是「小氣鬼」時,該怎麼應對?
 
別隨孩子的情緒起舞,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則」!
03和孩子一起面對危機,別碎碎念!
Q孩子突然表示「不想上學」,我該相信嗎?
*從3方面觀察,別一口咬定孩子說謊
【分析重點1】 觀察孩子「在家裡都做什麼」?
*孩子是否說謊,觀察他的「活動狀況」就能明瞭
【分析重點2】 觀察孩子是否想被「注意」,不夠獨立?
*重視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只會被愚弄
【分析重點3】 認真想一想,孩子「想逃避什麼」?
*發現孩子確實被霸凌時,父母要冷靜應對
*別感情用事,重要時刻務必以「孩子優先」
*停止扮演以「工作優先」的父母
*平時要常對孩子說:「有困難隨時都可以跟爸媽說喔!」
*讓孩子學會「有話就說」,降低「懼學症」的機率
*別用「敷衍教養」帶孩子,才能確實解決問題
*為孩子打「預防針」,讓育兒變得更快樂
*知道父母是「開心的」,孩子的學習意願也會提高
*別光說不做,用「實際行動」打造孩子的生命力
 
【後記】  教孩子,真的很快樂!
閱讀更多
 內容連載
【作者序】
教孩子不必大吼大叫!
變身「優雅媽媽」,教出聽話乖小孩!
 
  各位每天在家帶孩子是否經常上演這樣的家庭鬧劇呢?小孩只顧著玩、不收玩具,一開始先好聲好氣地教導他收玩具,但是──
→小孩口頭答應之後,卻什麼都不做,於是和他約定時間。
→提醒孩子好幾百次也沒效果。
→媽媽忍耐到達極限,最後忍不住開罵!
→罵了之後更心煩,對於該怎麼教孩子越來越沒自信!
但是,我想告訴各位媽媽們:
 
★☆「媽媽,妳搞錯重點了喔!」☆★
 
  我是行為分析師、臨床心理學家「教別人怎麼帶孩子」的教養專家,曾任職於大學的輔導室及診所,也會到各級學校及一般家庭提供諮商,和家長討論子女教養問題,每天都和不計其數的父母見面。正在閱讀本書的爸媽,想必也對如何教孩子感到苦惱,像是:
*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或毛病。
*希望孩子養成好習慣。
*想教出什麼事都能自己做好、自動自發的孩子。
 
  教養孩子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大部分的媽媽很煩惱:「為什麼我家的孩子會這樣?」不少母親認為孩子的壞習慣或不良行為,和他本身的性格有關,有些人甚至真心以為:「小孩天生就和爸爸一樣懶散,八成沒救了!」
  由於父母總認為「不好的習性一定要從小就改過來」,才會弄錯努力的方向、老是忍不住責備孩子,最後陷入自我厭惡的壓力。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不用這麼辛苦,一定有方法能解決大家的教養難題。
  從現在起,只要實踐本書的方法,你會感到非常驚訝!──以後再也不需要嘮叨、耳提面命地提醒孩子:「不可以!」孩子也能自動地做到你希望他們這麼做的事。
  聽到這種說法,大部分的人會覺得:「怎麼可能?騙人!」書店裡太多這樣的教養書了,每次照著書上的方法去做,還是無法得心應手。所以,你當然會懷疑這些保證「絕對沒問題」的書。
【內文試閱】
 
※我家孩子有個「牛脾氣」,愛哭又愛生氣?
→你是否教出任性小霸王、小公主?
 
Q1:孩子愛鬧脾氣,每次事情不順他的意,就用「哭」來抗議?
五歲兒子當全家要去外面吃飯時,爸爸決定「今天吃燒烤吧」,孩子就鬧脾氣說:「我要吃迴轉壽司!」然後一直哭得沒完沒了,簡直快煩死了。我要怎麼讓孩子接受意見呢?
A:別盲目順從孩子!強迫他「一起來」,然後帶去餐廳。
 
 
◆永遠「孩子優先」,對他的未來真的好嗎?
類似這個提問的狀況,只要事先阻擋,就不會發生孩子哭鬧的衝突。
「今天在外面吃飯吧!」許多家庭決定出外用餐的時候,父母會先問孩子:「想吃什麼?」讓孩子自由選擇,當父母和孩子意見不同時,父母便讓步:
「那就去小拓想吃的餐廳好了!」
「老公,孩子說想吃迴轉壽司,我們就吃迴轉壽司吧!」
母親順從孩子的提議,或是把優先考慮孩子的意願,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家庭應該很多吧。
尤其某些母親會認為「爸爸平時都沒空陪孩子,偶而出去吃就照孩子的願望吧!」當母親這麼說,父親便覺得「說的也是……」然後把自己的願望擱在一邊。
而且,也有家長認為反正只是在外面吃個飯,只照大人的意見去做不夠成熟,讓孩子開開心心比較重要。可是,這種情況正是讓孩子學到寶貴經驗的大好機會,因此我反而建議要選擇去父親決定的餐廳。
 
◆父母也要尊重自己的意見,給孩子「學習服從」的機會
進一步了解這個諮商案例,才發現原來孩子也很喜歡吃烤肉。全家一起出外用餐是偶爾才有的活動,照理說不管去哪裡吃,孩子都會很開心的。
就算孩子抱怨「我不想去吃燒烤,我要吃迴轉壽司!」,爸媽只要告訴孩子:「迴轉壽司雖然好吃,但燒烤也很棒喲!我們一起去吧!」然後不管孩子怎麼吵鬧,只要跟他說:「付錢的是爸爸,所以聽爸爸的意見。」然後強迫孩子一起去就可以了。
請把它當作「讓孩子服從父母」的練習機會。正因為是小事,所以更是讓孩子學習忍耐的絕佳機會。當親子之間對外出用餐想法不同時,父母就可以想成「真幸運!能夠訓練孩子、獲得經驗學習的時機又來了!」
不過,總是會有家長質疑:「不管孩子的意見,豈不是踐踏他的人權嗎?」、「剝奪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利,難道不會教出自尊心低的孩子嗎?」
強迫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變成「踐踏孩子的人權」、對孩子不好;「孩子的主見」最重要;教養子女絕對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等等,這是社會上普遍的育兒觀念。許多教育工作者、學者,都以十分嚴肅的態度,說出上述的意見。但這完全是不切實際的理論派!
當然,在孩子完全同意的狀況下去做的事,更能使他成長。但孩子還小的時候,不可以每件事都徵求他的意見。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前,一定要讓他經歷無數必須忍耐、服從、遵守約定的事項。
 
◆不要曲解「孩子的權利」,教出為所欲為的孩子
和以下情形類似的諮詢案例也很多。有個媽媽只要沒和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一起到學校,孩子就不願意進教室。偶爾孩子會自己進教室,但有時卻不願意進去。孩子哭著對媽媽說:「跟我一起到學校嘛!」「媽媽一起來嘛!」看到孩子這樣,媽媽覺得很可憐,怎麼也放心不下。所以來找我商量如何讓孩子獨立一些。
「孩子離不開媽媽,該怎麼辦?」我只會回答:「那就請妳離開他。」
過去從來沒讓孩子哭、也不會讓孩子生氣的母親,無法做到這一點。上了小學,每天有段時間母子必須分開,但孩子卻怎麼樣也不想離開媽媽,造成媽媽手足無措。
如果是因為受到霸凌等其他原因就另當別論,可是孩子完全離不開媽媽,卻仍然認為「孩子哭得好可憐」、「不陪著他就太可憐了」,這樣會不會太抬高「孩子的自尊心」了呢?
我想還是有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侵犯了「孩子的權利」?甚至也有人認真地思考「這麼做算不算是虐待呢?」
 
◆社會太富裕,才給了孩子過多「選擇權」
過度重視「孩子的人權」、「孩子的主張」,大人也會變得很神經質。之所以演變成這樣,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社會太過富裕了。有些主張「唯富論」的人,也許會反駁「富裕有什麼不好?」、「應該有其他原因吧?」
不過,真的是因為物質方面,不管食物或玩具,幾乎都豐裕到任君挑選的程度,所以孩子從小就被過多的選擇包圍,自由選擇喜愛的東西變得理所當然。
以前一般家庭桌上只有酸酸的橘子可以吃,現在則是各種口味的果汁、碳酸飲料、茶、點心、冰淇淋等,可以挑選的食物數量大增。打開電視的頻道數量也和過去截然不同,有些人家裡甚至買了好幾台電視。
 
◆「重視個性」並不等於「任何事孩子都能做決定」
現在的社會,因為任何事物都能有多重選擇變得理所當然,所以孩子也有選擇權利的想法也個著大行其道。如果是貧困國家,就不可能出現此種現象。
第二個原因,是教育方面的誤導。
比方說,在繪畫等藝術相關的教室,老師一定會極力主張「重視孩子的個性」。為了使孩子的個性不受拘束地發展,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畫想畫的東西,才是好的教育方式。
若是和藝術等與創造力相關的事物,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只是子女與父母間的互動完全是不同的事,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重視個性」這樣的用語對於父母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導致任何事都要讓孩子做選擇,在教育方式上「矯枉過正」了。
 
◆偶爾讓孩子「沒有選擇權」
父母如何不被「孩子的權利」所影響,教孩子學會忍耐呢?請你想一想一開始的案例。
當孩子說:「我想吃迴轉壽司!」,爸媽就故意說:「今天去吃燒烤!」這是不順從孩子願望的訓練。不讓孩子有所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養,正好可以利用全家出去用餐的機會來實踐。
每次出去吃飯的時候,
孩子說:「我想吃迴轉壽司!」
爸媽就說:「今天去吃燒烤!」
改天孩子說:「去吃燒烤啦!」
爸媽可以說:「不,今天吃義大利麵!」
經常以父親的願望為優先,就能教孩子學會接受父親的提案。孩子有一天會開始自怨自艾「反正你們又不會選擇我想去的店」,推測他快要放棄的時候,就說:「今天由小拓決定好了」。
孩子一定會很驚訝,「咦?不會吧?由我決定沒關係嗎?」由於孩子一直在忍耐,所以當他說想去壽司店的提議得到接納時,一定會更加開心。說不定孩子反而會說:「我想去上次的燒烤店!」這樣父親一定會更開心吧!一開始只會唱反調嚷著「不要!我只想吃壽司」的孩子,能有此轉變,就代表他成長了。
 
◆別讓孩子「有求必應」,他才能堅強、無畏地成長
日常生活中孩子有很多情況會做選擇。比方說,父子一起玩電動遊戲時,遇到彼此意見不同的狀況。
「我要玩甲遊戲。」
「爸爸想玩乙遊戲。」
「不要啦~甲比較好玩!」
這時候,父親不妨讓一下孩子,「好吧!那我們就玩甲遊戲吧!」
並不是所有事都不能讓孩子作主,有些事給孩子決定也沒關係。不過,一定有某些事,不能順著孩子的意思,偶而外出吃飯或其他活動都沒關係,總之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服從。
不同意的事情卻不得不服從,連大人也會覺得討厭。但是,成人社會也經常要接受不合理的要求,什麼都無法接受的話,只好經常換工作。適度地提出要求,適度地接受對方的要求,在社會生存需要更多元的溝通模式。
因此,不該去想如何讓孩子因不順心停止哭鬧,而該思考為了孩子的將來,如何讓他知道「並非凡事有求必應」。
 
 
 
※小孩只會願意做他認為「有趣」的事?
→善用「提醒」,改變孩子拖拉的壞習慣
 
Q2:已經小二了,洗澡還得「三催四請」,該怎麼辦呢?
雖然和孩子講好「洗澡的時間是晚上八點喔」,但他總是無法遵守約定。孩子都已經小學二年級了,我也不喜歡一直催他「快點去洗澡」,到底要怎麼讓他乖乖去洗澡呢?
A:讓孩子知道,洗澡時可以「聊他最愛的卡通喔!」
 
除了飯後刷牙,還有很多和保持清潔、預防疾病有關的好習慣,需要爸媽耐心教孩子。但是,對孩子來說,這些行為不會帶來樂趣,所以養成習慣並非易事。
遇到這類問題,做法和前面的例子一樣,只要孩子出現準備洗澡的舉動,就立刻稱讚他「你已經準備好要洗澡了,真棒!」
不過,無法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或是在固定時間洗澡,通常不是因為孩子討厭刷牙或是有洗澡恐懼症(若有此情形,一定要找專業醫師協商),而是單純因為他有「更想做的事」。
 
◆孩子容易分心,父母也要一些負責任
媽媽提問中的孩子,多半都是想看電視、正在玩遊戲不想停下來,或是想睡覺,這些事情勝過刷牙或洗澡的欲望。
假設七點五十五分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播完了,這時候提醒孩子「節目播完了喔」,若是年紀還小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媽媽沒有看剛剛的卡通,你洗澡的時候跟媽媽說今天播了什麼好不好?」。
如果七點五十五分時,孩子主動關掉電視,媽媽卻在用手機發簡訊,孩子發現媽媽一直忙自己的事,所以心想「來看漫畫好了」,因而開始看漫畫,此時媽媽卻因為發完簡訊,看到孩子還沒去洗澡,就責怪他:「你怎麼還沒洗澡?都幾點了,怎麼還不去洗?」這樣是不正確的作法。
 
◆父母心情放輕鬆,讚美孩子的時機就會變多
就算是小學生、已經可以自己一個人洗澡的孩子,或是仍和媽媽一起洗澡的孩子,都會因不想洗澡讓父母感到困擾。
因此,當七點五十五分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結束時,只要他立刻離開電視機前,就馬上讚美孩子吧!或是提醒他也可以。即使孩子是被催促才去做,也要讚美他,就能順利引導孩子的行為了。
當然,媽媽不可能隨時都在孩子身邊,掌握每個引導的最佳時機。為家事忙碌的母親,即使想適時提醒孩子,也不容易。
不過,希望父母能記住:只要抓準讚美時機,孩子的行為就會產生很大的改變。而為了掌握讚美時機,爸媽就必須保持從容的心情,不要輕易動怒。
 
 
※孩子只做「約定的事」,怎麼讓他變「更體貼」?
→耐心等待時機,就能教出貼心的孩子!
 
Q3:希望孩子能主動說「我來幫忙!」是奢求嗎?
我曾和女兒約定一升上小學三年級,她吃完飯就必須把碗盤拿到水槽,自己摺棉被等「約定要做的事」。女兒雖然會遵守約定,但除了約定之外的事,她一概不做。
我希望孩子看到父母親忙碌的時候,能夠主動詢問:「媽媽,需要我幫忙嗎?」這個想法是一種奢望嗎?
A:讓孩子主動發現,「幫忙」會使父母開心!
 
提問中的孩子,升上小學三年級後就能遵守「吃完飯把碗盤拿到水槽」、「自己摺棉被」等約定,但不會多做約定以外的事,讓母親感到相當煩惱。
除了刷牙及洗澡等基本的生活習慣,想進一步讓孩子養成更好的人格,媽媽擔心是否只是一種「奢望」,我認為這絕對不是奢望!應該說,一定要教出這樣的孩子才行!
 
◆你的寶貝是「樂於助人」的孩子嗎?
我們暫時稱這個諮商的家庭為A。A孩子因為和媽媽約定過到了三年級,就要自己收拾碗盤及摺棉被,所以不需要提醒就能自己做。
另外有一個家庭以B代稱。B媽媽沒有和孩子特別約定「必須自己做的事」,因此B孩子並沒有A孩子那種「必須自己做某事」的意識。
不過,有一天,B媽媽工作很累,回到家時喃喃自語:
「唉!今天要洗的碗盤真多」
B孩子主動把碗盤拿到水槽,對媽媽說:「今天我來洗碗好了!」
媽媽對於孩子的體貼感到很意外,所以由衷地對孩子道謝。
第二天,媽媽什麼都沒說,但是孩子仍然主動幫忙。於是媽媽又感激地道謝:
「你幫了大忙,真是謝謝你!」
第三天,孩子沒有幫忙。不過,B媽媽也沒說:「咦?你今天不幫忙嗎?」這天她覺得精神很好,所以不需要開口請孩子幫忙,自己很快把碗盤洗好了。
 
◆母親的一句「謝謝你」,是讓孩子產生動力的關鍵
半年後的某一天,B媽媽在超市買了一堆東西,裝了三大袋。媽媽忍不住喊了一聲:「哇!真重呢!」
她的孩子在一旁立即說:「我幫忙拿!」
B媽媽當場感激孩子說:「真謝謝你!」
後來他們又一起去超市購物,因為只有兩個袋子,所以B媽媽兩個袋子都自己拿,沒有要求孩子「你拿比較輕的這個」,或是「今天不幫我拿嗎?」
 
接下來想像一下A、B兩個家庭兩年後的狀況:
A孩子大概和之前一樣,還是維持自己收拾碗盤及摺棉被的習慣,A媽媽或許會很驕傲:「這孩子約定好的事,從來沒有偷懶過。」
另外,B孩子沒有摺棉被的習慣,向來都是B媽媽幫他整理。不過,B孩子卻養成洗碗盤的習慣,而且不需要媽媽開口要求就會主動去洗碗盤。
在超市買東西也不需要B媽媽拜託,B孩子就會主動幫忙提東西,有時候也會幫媽媽捶捶背,或是替媽媽收洗好的衣服。雖然這些事都沒和媽媽事前約定,但只要媽媽看起來很辛苦,孩子就會主動幫忙。
要是以第6頁說明過的「天秤」來衡量,母親發自內心的笑容及「謝謝你」這句話,會使孩子往「幫助媽媽」那邊傾斜。原本沒有成為習慣的行動,對B孩子而言是件「愉快的事」,他會想要經常去做。
 
◆「自動自發的孩子」和「害怕被罵才去做的孩子」之間的差異
前文提過「一旦變成約定的事,父母親容易認為孩子『做到是理所當然』」,在這個諮商案例中,A媽媽可能因為孩子已經三年級了,認為「孩子做到這些事理所當然」,因此很少誇奬孩子。
而且,雖說收拾碗盤及摺棉被已經養成習慣,但孩子很難做到完全不偷懶,偶爾還是因為忘了而挨罵。
這麼一來,即使母親非常希望孩子「成為主動幫忙家事的孩子」,孩子仍然不會養成習慣。如果孩子「只做叫他做的事」、「害怕被罵才勉強去做」,他將會呈現「水平成長」。就像生產曲線完全沒有爬升,只要超過合格標準線的工作就不做,導致生產曲線呈水平狀態。
另一方面,B媽媽沒有刻意和孩子約定任何事,總是對孩子為自己做的事表示感謝。於是,孩子雖然沒有自己摺棉被的習慣,但只要媽媽有困難,她不用開口要求,孩子也會主動幫忙,而且他對自己能幫媽媽的忙,也感到很開心。
你不覺得A和B兩個孩子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差距嗎?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孩子永遠不會長大
在以往的諮商案例中,我看過許多類似A、B的家庭,我希望每位父母都能以B的教養方式為目標。A媽媽當然也希望教出善解人意的孩子,卻總是無法如願以償。
常聽到家長說「我家的孩子總是無精打采」、「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令人擔心」。多數父母總期望孩子能更積極主動,所以想督促他們成長及獨立。
這樣的爸媽認為「有必要建立規則」、「叫孩子好好去做的經驗很重要」,然而,正因為這樣的心態,才使兒女成為「水平成長型」的孩子。
孩子發自內心「想這麼做」,嘗試後的結果得到眾人讚賞,這樣的連結能讓他產生「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可以直接轉化成喜悅、滿足、充實等感受,加強行為的正向的行動力。
相對的,任何事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心不甘情不願去做的孩子,只做爸媽要求的事,即使照著指令去做,也毫無喜悅、滿足與充實感可言。因而加強他「只要不會被罵就好」的消極想法,凡事只求低空飛過的最低標準。
說明至此,大家應該都能明白:孩子是為了避免被罵而行動,或是對該行動樂在其中才去做,對他們現在及未來的行為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差異。這個差異將嚴重影響孩子的一生,成為他能否在社會中大展長才的關鍵。
 
◆孩子每天只想著:「不要被罵就好」,未來難有成就
在此不妨以職場上班族為例假想一下。所謂的「菁英」通常是積極正向採取行動的人,認為「完成交辦事項是應該的,但是,未交辦的事項也要主動積極完成」。他們勇於挑戰,並樂於工作,所以能全心投入工作、創造力十足,能做出亮眼的成績。
菁英的成長不會受限於公司設定的目標或工作量,自然能得到主管及同儕的信賴,願意委任重要的工作,又因而發展前景看好,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
另一方面,以被動負面態度工作的「冗員」,因為只做交辦事項,從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活力。雖然冗員會盡力達成設定的目標,卻也只滿足於達成目標,不會多做其他事。
不過,由於冗員認為只要達成目標就能躲避責備,所以多半都是低空飛過目標,當主管要求完成新的企劃案時,即使他們很清楚成功會帶來成就感,卻還是提不起勁而唉聲歎氣。他的主管也會看透他,想著「再也不給這傢伙寫新的企劃案了!」
希望孩子主動幫忙的母親想必希望孩子能成為「正向積極型」的人吧!但實際狀況是,孩子不做「規定以外的事」,換句話說:孩子只是養成了「避免被罵才做」的習慣。
說不定這個孩子已經認定:只要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夠了,不做會被媽媽罵,所以逼不得已才去做。因此,他會成為一個只會被動等待指示的孩子。
 
◆一一指示,是爸媽沒耐心的表現!
B媽媽並不是認為「非讚美不可」,所以才千方百計設法讚美孩子。而是因為孩子的行動出乎預期,所以她發自內心感到喜悅,才由衷地向孩子道謝。母親這樣的態度,能夠自然激發孩子體貼他人、自動自發的舉動。
激發孩子的這些行為,都是偶然發生的,並不是靠小聰明或經過算計「設法讓孩子這麼做」,或是「已經準備好怎麼稱讚孩子,才用計讓孩子去做做看」。
重要的是必須等待「偶然」發生。不要執著於「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這個一定要趕快教他才行!」多數爸媽焦慮不安是害怕「一直等下去,萬一孩子懂事那天根本不會來臨要怎麼辦?」因而忍不住碎念或下達指令,「快來幫忙!」「你之前不是幫過媽媽嗎?」當父母開始命令孩子時,就是負面親子關係的開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