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籍瀏覽 >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商品介紹
聰明媽媽才知道的「嘮叨的技巧」:100個日常教養替代句,不吼叫、不責罵,我用「這句話」改變孩子!
►作者: 崔英民、朴美珍、歐靜文
►譯者: 張琪惠
►出版社: 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4-02-27
►ISBN: 978-986-6228-926
►規格: 17*23
訂購本書
定價 280 元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學會「嘮叨技巧」,親子關係出現驚人改變!
別讓你的關心,淪為冗長的說教。
100個日常教養替代句,
不吼叫、不責罵,聰明父母用「這句話」改變孩子。
 
「還不睡!幾點了?」
「我這是為你好。」
「到底有沒有聽我講話?」
「這是第幾次了?」
「怎麼還不回家?」
「你每天對著電腦都在幹什麼?」
 
這些都是父母因為「關心」而對孩子說的話。但是你知道嗎?這些所謂「關心」的話,不但無法改變孩子,甚至還高居「最討厭的嘮叨排行榜」上前幾名,更是孩子最不願意聽到、最反感的話。世界上真的有父母喜歡一直對孩子嘮叨嗎?答案當然是「不可能」。可是,為什麼孩子總是說「我媽媽很愛嘮叨」呢?那是因為,我們都很「愛孩子」。
 
◆因為愛,才有嘮叨!「換句話說」,90%的教養問題,都能輕鬆解決!
出自於對孩子的愛意,才會忍不出脫口而出許多「嘮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這是絕對無法避免的;然而,多數父母卻因為不懂得箇中的技巧,無意中刺傷孩子的心,甚至使孩子更叛逆。
有技巧的「嘮叨」,具有改變孩子一生的力量。本書中,既是好老師也是好爸爸的作者,有感於許多父母對於嘮叨的誤解,導致親子關係破裂,因此,他列出數十個最常見的教養情境,以及父母最常說錯、絕不能對孩子說的話,深入剖析親子雙方的性格、想法、心理,提供超過100句最實用的教養替代句;只要學會把嘮叨「換句話說」,90%的教養問題,都能輕鬆解決!
 
u如何改變你的教養替代句?與其這樣嘮叨,不如換句話說:
【案例1】兒子昨天玩電腦到半夜,因為晚睡導致睡過頭,焦急地尋找要帶去學校的筆記本。
 
與其說:「昨天不是叫你別再玩電腦,早點睡嗎?結果東西也沒收,馬上就要遲到了,真是的!」
不如說:「不要著急,你先冷靜想想,東西可能會放在哪裡呢?」
 
──此時孩子也很心急,如果父母只是一味數落孩子,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會使孩子發脾氣。請先讓孩子冷靜下來,就算真的遲到也無妨,讓孩子嚐到「後果」,他們才能學會做好事前準備、為自己負責。
 
【案例2】孩子一直吵著要買新玩具,可是,昨天才剛買玩具給他。
 
與其說:「昨天不是才買給你了?你不知道我賺錢很辛苦嗎?」
不如說:「我了解你很想要新玩具的心情,可是你昨天已經買過玩具,今天不能再買了。」
 
──用堅定的語氣向孩子表明立場,假如孩子還是不停吵鬧,只要簡短的對他說「不行」就好。請就事論事,不要因為孩子吵鬧,就用冷淡或生氣的語氣責備他。
 
【案例3】孩子討厭讀書,你想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激發孩子的動力。
 
與其說:「我在你這個年紀時,也曾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一定會想辦法解決。」
不如說:「我以前也很討厭讀書,還曾經裝病沒去學校。」
 
──不要比較自己與孩子的差異,而要比較「相同之處」,讓孩子產生「爸媽很了解我」的感覺,他們就會把父母當朋友,願意分享內心真正的感受。
 
除了「換句話說」,作者也提到,嘮叨除了要用技巧,更要照順序來,不妨照下列步驟,試著說說看吧!你會發現,孩子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步驟1】明確告知「父母的情緒」,讓孩子做好聆聽準備。
【步驟2】具體告訴孩子,到底是「哪裡做錯了」。
【步驟3】提出解決方案,讓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
 
u男孩愛吵鬧?女孩好安靜?性別、個性不同,說話方式也大不同!
男孩、女孩、活潑、沉默等,不同孩子,個性也大不相同,了解孩子的個性,當然能輕鬆與孩子當好朋友,試著改變對孩子說話的態度吧!不妨這樣做:
 
【內向型】用溫柔的語氣說話,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把你當知心朋友。
【外向型】切忌大聲責備,先接受孩子的意見,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好。
【男孩】男孩的階級意識鮮明,長篇大論的碎唸會讓他看不起父母,簡明的表達最有效。
【女孩】心思細膩的女孩能聽懂「絃外之音」;不必把話說白,「間接表達」也能一點就通。
 
u更多的嘮叨技巧,都在本書裡,只要這樣說,親子關係就會出現「驚人改變」!
(1)話要簡短,只講重點
(2)不重複,更別翻舊帳
(3)不拿孩子跟別人比較
(4)只針對行為,不攻擊孩子
(5)不要為了發洩或紓壓而唸孩子
(6)不能拖延,要立即執行
(7)言語當中不要帶情感
(8)嘮叨後要提出解決方案
閱讀更多
 作者簡介
崔英民
擔任國小老師,大學主修國文,之後在夢想中的職場政府相關企業宣傳部任職;然而因為太喜歡小孩,再次就讀教育研究所,畢業後擔任教師,是一位好先生和好爸爸,像家人一樣熱愛自己每年帶領的33位孩子,願望是下輩子還要陪伴孩子們。
 
朴美珍
目前為童話作家、廣播作家、圖書館長。大學主修歷史,想要透過創作活動和更多人溝通交流,因此成為廣播作家。為了讓女兒書燕可以聽到更有趣的故事,因而開始創作兒童文學。曾在兒童文學專業文藝雜誌《兒童與文學》中,發表了《奶奶的婚禮》、《我的朋友德九》、《滾動吧!鐵環》、《小花貓長大了》等作品,目前任職於大邱交通廣播和夢之日圖書館。    
 
歐靜文
目前為童話作家,大學主修國文,曾於大田日報新春文藝中當選童話家。在此契機之下,走上兒童文學之路,目前專門編輯兒童書籍。著有《這麼多的青蛙跑那去了?》、《天地最初產生的故事》、《我的願望是祖國獨立!》、《古老的傳統科學系列》、《元曉》、《周時經》、《鄭周永》、《安昌浩》等。  
 
【譯者簡介】張琪惠(Fanny Homann-Chang)
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畢業,韓國國立首爾大學語言教育院進修。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熱愛翻譯、閱讀和旅行,現為專職韓文翻譯,著作有《開始遊韓國說韓語》一書,並有《熔爐》、《魔法麵包店》等五十多本翻譯作品。
閱讀更多
 名人推薦
《管他百歲千歲,能帶好孩子才是萬歲:鈞媽的快樂育兒經》作者 鈞媽
《親師SOS:寫給父母、老師的20個教養創新提案》作者 蘇明進
閱讀更多
 目錄
【前言】有技巧的嘮叨,教出成功的孩子
【寫在本書之前】聰明的父母不嘮叨,而是「換句話說」
【給父母的小故事1】我們養的不是花,而是心愛的孩子
【給父母的小故事2】寫給父母的懺悔詩
【第1章】不要再唸了!」──嘮叨不等於關心,別混為一談
(1 )不「嘮叨」,一樣可以關心孩子
(2) 對孩子來說,「碎碎唸」比被打還痛苦
(3) 「嘮叨」常是大人的情緒發洩,卻要孩子來承擔
(4) 原本和孩子聊得很愉快,為什麼他會突然翻臉?
◆你是「嘮叨型父母」嗎?30秒快速檢測法
【親子聊天室】孩子哭鬧有原因,不一定都是無理取鬧
 
【第2章】 孩子為什麼討厭被嘮叨?──了解孩子的「特質」,教你換句話說
1     先懂孩子「在想什麼」,才能改變說話的方式
【特質1】理解力不足,無法理性看事情
【特質2】害怕被遺棄,對父母的話會照單全收
【特質3】討厭被干涉,覺得那是「不信任」
【特質4】沒有判斷力,只會回答「是非題」
【特質5】永遠是「好奇寶寶」,想探索世界
【特質6】孩子在不懂事時,就是只能麻煩你
【特質7】為了保護自己,會非常敏感
【特質8】有自己的世界,和大人的不同
【特質9】通常不知道「被罵的原因」
【特質10】嫉妒心強烈,會不擇手段得到父母的關愛
【特質11】理解力還不夠,聽不懂「抽象」的話
【特質12】沒有判斷力,需要父母的關心
【特質13】「搞破壞」是本性,需要學習才能改變
【特質14】所有動物中,最吵的就是孩子
【特質15】只考慮自己,還不懂得「為他人著想」
【特質16】為了得到關心,會想盡辦法引人注意
【特質17】很貪心,不懂得分享
【特質18】只想滿足自己,愛當「小霸王」
【特質19】恐懼、害怕被拋棄,所以會「說謊」
【親子聊天室】越聰明的孩子,好奇心越旺盛
 
【第3章】嘮叨有訣竅?──聰明的父母這樣對孩子說話
1「教養」就像「治病」,預防要勝於治療
2叨的父母,原來都這樣想
【想法1】多想自己小時候,就能讀懂孩子的心
【想法2】不放大孩子的缺點,多看他的優點
【想法3】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思考
【想法4】不威脅孩子,以免被他利用
【想法5】孩子是在錯誤中成長,要懂得隨時「原諒」
【想法6】每個孩子都不同,千萬別「照書養」
【想法7】「教」孩子很重要,「溝通」也不能少
【想法8】過長的「稱讚」,也是一種「嘮叨」
【想法9】絕不「為孩子犧牲」,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想法10】時代會改變,絕不拿孩子和自己比較
【想法11】人各有所好,請尊重孩子的意願
【想法12】讀書不是人生的全部,太在意成績會更嘮叨
【想法13】絕不助長孩子的銳氣,以免行為更偏差
【想法14】不因為孩子年紀小,就覺得「沒必要說明」
【想法15】與孩子一起面對失敗,重新學習
【想法16】不過度勉強孩子,以免讓不滿成為衝突的導火線
【想法17】信任孩子,成為他的後盾
 
3如何減少嘮叨的次數?你可以這樣做
【方法1】先了解自己,屬於哪一類型的父母
(1)自由放任型 (2)壓抑型 (3)服從型 (4)民主和權威型
【方法2】孩子犯錯時,要即時糾正
【方法3】事先訂好遊戲規則,減少孩子犯規的機會
【方法4】要求孩子的話,只說一次
【方法5】拒絕孩子要「溫和而堅定」,絕不心軟
【方法6】掌握孩子的能力,不勉強他
【方法7】答應時要說明理由,說「不」時更要堅持
【方法8】讓孩子朝興趣發展,成就他的未來
【方法9】在合理的範圍內,放手讓孩子去做
【方法10】適時換句話說,和孩子講道理
【親子聊天室】孩子為什麼愛說謊?「怕被罵、為自己辯解」是主因
 
【第4章】一成不變的嘮叨方式,無效!──孩子的個性、年齡、性別,決定你該怎麼說!
1 兒童階段、青春期?年齡不同時,該怎麼「嘮叨」?
(1)稚齡期 (2)幼童期 (3)國小低年級時期 
(4)國小中年級時期 (5)國小高年級時期 (6)青春期
2害羞、活潑?個性不同時,該怎麼說?
(1)外向型孩子 (2)內向型孩子
3 對男孩要「簡單說明」,對女孩則「別把話說白」
(1)男孩的特質 (2)女孩的特質
4 做到3件事,不嘮叨也能讓孩子愛唸書
【方法1】幫助孩子設立短時間內能達成的目標
【方法2】多設小目標,讓孩子累積成就感
【方法3】體驗大人的工作,讓孩子明白讀書的好處
 
【第5叨技巧大公開!──簡短、不重複,更別攻擊孩子
1「嘮叨」分成3階段,一定要按部就班
◎第1階段→嘮叨前,一定要知道的12個重點
(1)先想想自己小時候,是否也不喜歡被唸呢?
(2)流於「批評」的「嘮叨」,毫無教育效果
(3)在錯誤的時間點嘮叨,孩子會當「耳邊風」
(4)先觀察孩子的狀態,再決定要責備或批評
(5)孩子犯錯時,請馬上簡單扼要的糾正他
(6)邊吃飯邊嘮叨,就像是「嚴刑拷問」
(7)孩子的自尊心很強,別在大庭廣眾下指責他
(8)生氣時,先冷靜再和孩子對話,避免遷怒
(9)對3個以上的孩子嘮叨時,建議簡要說明或下次再說
(10)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不要「挖坑」給孩子跳
(11)先聽理由,給孩子辯解的機會
(12)對孩子說教前,先說明原因和理由
 
第2階段→嘮叨時,父母要特別留意的事
(1)簡短扼要,孩子的印象更深刻
(2)一次只說一件事,而且要非常具體
(3)不要「翻舊帳」,只責備當下的事
(4)不比較,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5)話說一次就好,不對孩子疲勞轟炸
(6)責備孩子的「行為」,而非孩子本身
(7)本性難改,不要用話「否定」孩子的性格
(8)先責備、後讚美,孩子的接受度最高
(9)孩子一認錯,請立刻停止嘮叨
(10)說話前後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
(11)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更別提負面的例子
(12)留意說話的語氣,不能帶有「鄙視」或「威脅」
(13)不要馬上責備,使用「第一人稱」讓孩子思考
(14)多說「肯定句」,讓孩子有改過的動力
(15)不做人身攻擊,否定孩子的「外表」
(16)控制情緒,不要越說越激動
(17)善用「幽默感」,笑著責備,效果更好
(18)絕不說「斷定、貶低、誇張」的話,製造反效果
(19)不要拐彎抹角,對孩子請有話直說
(20)不要被孩子擺布,該說的還是要說
(21)不要把嘮叨隱藏在讚美中
【方法1】同時讚美「過程」和「結果」
【方法2】讚美要簡短
【方法3】讚美孩子的「具體行為」
【方法4】讚美孩子要「發自內心」
【方法5】孩子有好表現,要立刻稱讚
【方法6】讚美孩子的好表現,他會繼續保持
【方法7】挖掘孩子的優點,找出值得稱讚的事
【方法8】不隨便讚美,標準要一致
【方法9】不要先讚美、後責備,請「貫徹始終」
 
◎第3階段→「嘮叨」完了,怎麼收尾?4訣竅,讓孩子徹底改過自新
【祕訣1】不要把「詛咒」當成結尾
【祕訣2】提出符合孩子能力的「解決方案」
祕訣3】不逼迫孩子與自己做無意義的約定
【祕訣4】勇敢向孩子認錯,換取信任感
【親子聊天室】孩子愛找藉口,是因為自尊心很強
【第6】孩子,你在想什麼?──「孩子多說,父母多聽」是最好的溝通
(1)善用「教養權限」,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
(2)寫信、留言板,創造溝通的機會
(3)運用沙漏、時鐘,讓孩子學會等待
(4)不干涉,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5)各退一步,「妥協」也是一種溝通
(6)不要老是罵孩子,找出解決方法更重要
(7)詢問孩子的意見,比直接命令更有效
(8)不揣測孩子的行為,才能換得信任
(9)給孩子一個大擁抱,比任何安慰的話都有效
(10)責備孩子時,請用「我」當作開頭
(11)想和孩子好好說話時,語氣記得要「溫和」
(12)責備孩子前,請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13)常說「我愛你」,培養孩子的好品格
(14)找出孩子的長處,就能減少嘮叨次數
(15)聽孩子說話時,7件事請一定要做到
【技巧1】專心聽,不可心不在焉
【技巧2】彎下腰,看著孩子的眼睛
【技巧3】適時回應,不讓孩子唱「獨角戲」
【技巧4】確認孩子的每一句話,別含糊帶過
【技巧5】認真看待孩子的煩惱,不做無意義的安慰
【技巧6】適時當孩子的垃圾桶,聽他說就好
【技巧7】聽完後,不要用碎唸做結尾
【親子聊天室】孩子愛吵架?事出必有因,了解比責罵更重要
【後記】寫給深愛孩子的你──除了看書,傾聽孩子的心更重要
閱讀更多
 內容連載
【前言】有技巧的嘮叨,教出成功的孩子

「媽媽,拜託妳不要再嘮叨了!」
「天哪!你說的這是什麼話?我什麼時候嘮叨了?」
 
大部分的父母都覺得自己不常嘮叨,因此,假如某天孩子的不滿突然爆發,就會感到非常驚訝;為什麼會這樣呢?每當我問父母:「你常對孩子嘮叨嗎?」幾乎所有人都會回答:「從來不會。」或是「其他父母也許經常唸孩子,可是我幾乎不曾這樣做。」真的是這樣嗎?
再來問問孩子:「爸爸、媽媽常嘮叨嗎?」通常,我們會得到下面的答案。
「對阿!只要想到媽媽一直碎碎唸,我就好想從大樓跳下去。」
「每天都叫我唸書,真想離家出走!」
 
為什麼父母和孩子各說各話呢?到底是誰在說謊?其實都沒有。父母總是真心覺得自己很少嘮叨──問題來了,父母說自己沒嘮叨,孩子卻說被爸媽唸到「很想死」,這就表示親子溝通出了問題。
 
◎嘮叨也是一種親子溝通,改變孩子的成就
然而,「嘮叨」並不全然是負面的。有技巧的嘮叨,是改變孩子人生的力量。愛迪生、愛因斯坦、比爾蓋茲小時候,也時常被父母叨唸,正因為父母的循循善誘,才能有偉大的成就。因為「嘮叨」涵蓋了「對話」、「傾聽」、「稱讚」、「責備」等教育的必要條件。
3年前,出版社問我要不要寫一本關於「嘮叨技巧」的書。
「談論嘮叨的教養書已經很多了!」對方聽到我的回答後,低下頭沉思。
「我也是這樣想的,親子溝通的書籍中,有時候會提到一些,可是,目前還沒有任何一本書,專門教父母如何『嘮叨』。」
「不會吧?孩子們很討厭嘮叨耶!」
 
於是,我開始對「嘮叨」相當感興趣。從那時候開始,我們閱讀了不計其數的書籍,聆聽許多親子故事,並且加以討論。雖然無法一一詳述,然而我要在此對與我分享知識和經驗的所有人,以及協助我的老師和兒童文學相關人士們,獻上我最深的感謝。
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美麗的孩子,和無時無刻不為孩子著想的父母們,更加了解彼此。
崔英民

★不「嘮,一樣可以關心孩子
「天氣變冷了,你的衣服太單薄了,穿上這件吧!」
「……。」
「把英文單字寫在筆記本上,比較容易記起來,像你這樣背,一定很快就會忘記。」
 「……。」
「為什麼不吃豆子?飲食均衡才健康。」
「唉呦!我自己會想辦法,拜託你不要再唸了啦!」
孩子不知道媽媽說這些話都是為了自己好,他的反應讓媽媽有點難過。
 
「好阿!很好,隨便你。不管你是要冷到感冒,還是白唸書、身體變差,你都自己看著辦。我再也不管你了。」
雖然不一定會導致這樣的結果,然而許多父母總是把「嘮叨」當成愛與關心的表現。從前述的例子來看,媽媽是為了孩子好,才說這些話;因為媽媽認為這就是自己對子女的愛與關心。因此,當孩子反駁「不要再唸了」時,就會做出「我以後再也不管你了」的難過反應。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媽媽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嘮叨。」
我們也可以看出媽媽難過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媽媽錯誤解讀了孩子的話:孩子說的是「不要再唸了」,而不是「不要管我」。
分不清楚嘮叨和關心的父母,還有一個錯誤的行為,當鄰居不對孩子嘮叨時,就認為她是「不關心子女的母親」。假如無法區分關心和嘮叨,就會產生意外的誤會,甚至從子女口中聽見他們為每件事都想干預、給意見的媽媽所取的「綽號」。
 
◎這些話,你常對孩子說嗎?
【案例1】
「哎呀!你現在到底在想什麼?你在做什麼?又在玩電腦遊戲?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這樣下去能有什麼好前途?要是那麼喜歡玩電腦,乾脆跟電腦一起住好了。都是你害的,我的日子真難過,怎麼會有人天天黏著電腦?」
 
【案例2】
「你今天沒去補習班,跑去哪裡了?你在搞什麼阿!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地賺錢,送你去那麼貴的補習班,你居然敢翹課!隔壁的奇雄這次又得獎了。我到底哪裡比不上奇雄的媽媽?我沒買書給你嗎?還是沒買玩具給你?你要的東西我都買給你了,可是你居然連一個獎都沒拿到!你只要有奇雄一半優秀就夠了。以後你要是還敢翹補習班的課,你就完蛋了。」
 
【案例3】
「你要去哪裡?從學校回來就要洗澡念書才對。你現在有空這樣到處玩嗎?你有沒有在聽我說話?看著我的眼睛!你以為我很喜歡說這些話嗎?這些都是為你好。你唸不唸書跟我又沒關係。你這孩子什麼都不懂!你朋友表面上假裝什麼都沒做,其實私底下拚命去補習班和家教,只有你只知道玩而已!現在不讀書,以後後悔也沒用。所有的事情都有適當的時間,國小的時候程度落後,就永遠都跟不上了。你想玩,上大學之後再去玩。現在好好唸書吧!」
 
上述各段冗長的對話中,父母真正想說的話要旨如下:
1.  「不要再玩電腦遊戲。」
2.  「不要翹掉補習班的課。」
3.  「好好讀書。」
 
只要是有孩子的家庭,就容易聽見上述的對話。可是,用一句話就能表達的事,為什麼父母非要說得這麼長呢?還有,當孩子聽見父母說這些話時,究竟會怎麼想?
「阿!我錯了。我一定會照爸爸媽媽的意思認真努力。」
孩子會這樣想嗎?從結論來說,孩子完全不覺得「我錯了」。假如孩子完全沒有反抗的心理,那麼他一定是太早熟的小大人,或是沒有想法的孩子。
 
◎比起挨打,孩子更討厭爸媽囉嗦
假如說了那麼多話,卻完全沒有教育效果,為什麼父母每天都還是要對子女嘮叨好幾次呢?
「為了強調我說的話!」
「如果只說1、2次,孩子絕對聽不懂。」
「因為我已經習慣這樣說了阿!」
這些也許都是父母嘮叨的理由,然而,父母會說冗長的話,是因為不懂得「有效的嘮叨法」。
那麼,「嘮叨」到底是什麼呢?字典裡「嘮叨」的涵義是:
1說一些無意義且零碎的話。
2讓人不想再聽的怒罵,或是給予意見的行為。
可是,不管是「無意義的話」或「零碎的話」,評判的基準都非常主觀;我們很難定義哪些是無意義的話,哪些是零碎的話。
上述的3個嘮叨範例中,都是對孩子毫無意義的話嗎?其實,這些全部都是父母希望孩子能「變好」的話。然而,就算父母說再好聽的話,孩子都會覺得是「沒意義」;也就是說,我們沒有「無意義的話」的基準。
此外,「讓人不想再聽的怒罵,或是給予意見的行為」也是一樣。我們對於「不想再聽的話」沒有確切的規範;至於「怒罵或給予意見的行為」,父母為了子女的教育著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義務和權利。然而,聽到這些話的孩子卻認為這些話真是「無聊得要命」。
雖然我們無法明確地說出嘮叨的定義,然而,假如一定要對嘮叨下註腳,不妨參考以下的說法。
「嘮叨」就是,原本可以用1、2句話來表達,卻因為說話者個人的感情、要求程度、習慣等,變成冗長的話,讓人聽不下去。
「嘮叨」是以教育子女為目的的行為,其中也包含怒罵、脅迫、威脅、高喊、責備、指責、忠告、訓誡等。程度較弱的如父母的訴苦、消氣、習慣等的意義,皆可稱為「嘮叨」。雖然很難正確的定義它,然而,這件父母每天都在對孩子做的事,同時也是許多孩子在這世上最討厭的事情之一,就是「嘮叨」。
 
 
害羞、活潑?個性不同時,該怎麼說?
和孩子們相處之後,就會發現每個孩子的性格都很不一樣。無數的孩子當中,找不到個性一模一樣的孩子──因此,教育孩子真的非常困難。
即使使用同樣的嘮叨方式,有些孩子不以為意,卻也可能造成某些孩子心靈的創傷;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被稱讚,卻也有人會因為稱讚而受傷。
因此本篇中,我將根據孩子的個性,提供父母適當的嘮叨方法;我將孩子們的性格,簡單分為「外向」與「內向」兩種,分別做說明。當然,實際接觸孩子後,就會發現我們無法單純用外向和內向來區分孩子的性格,多數孩子都是兩種傾向的混合體,只是某一種個性會有較強烈的表現。只要熟悉以下的基本應對方法,再配合孩子的特性,就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外向型孩子→多表達你的關心,讓孩子說出內心話
民浩今年讀國小三年級,剛從學校回來的他,蹦蹦跳跳的進了家門。一進家門後,就把鞋子隨便一丟,其中一隻鞋子撞到大門、掉在地上,另一隻則翻過來、掉在鞋櫃旁。民浩把書包丟在鞋櫃旁邊,就開始吵吵鬧鬧,接著又打開冰箱,拿出牛奶咕嚕嚕的大口喝起來。
媽媽聽見吵鬧的聲音,就從房間走出來,看到鞋子和書包到處亂丟的樣子,就開始嘮叨:「哎呀!你到底是像誰?居然這麼不聽話!到底要說幾次才會聽懂?書包這樣亂丟,如果又像上次一樣把鉛筆弄斷該怎麼辦?書包要小心放好,為什麼要我說這麼多次……。」
民浩脫掉鞋子、一放下書包,就聽見媽媽嘮叨,喝完牛奶之後,民浩用力「啪」一聲打媽媽的背,一溜煙的跑掉。
「我知道了,我要去練跆拳道了。」民浩聽見媽媽嘮叨,還是笑著說「知道了」,甚至還擁抱媽媽,對朋友說「我老媽嘮叨起來就沒完沒了」。民浩自己在不知不覺當中,用這種方式來消除不滿,因為民浩是典型的「外向型孩子」。
外向型的孩子,不會長期把父母的嘮叨放在心裡,聽見父母嘮叨時,也會用自己的方法表達不滿。前述例子中,民浩表達「知道了」,實際上就是「媽媽,可不可以不要再嘮叨了」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外向的孩子當中,也有和民浩不一樣,會直接對嘮叨表達不滿的情況,也就是在父母嘮叨的當下立即反抗:「哎呀!我不想聽你說這些。」
假如孩子在父母面前這樣說,就會惹父母生氣;孩子沒禮貌的頂嘴,有損父母的威嚴,也會傷害自尊心。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情緒化的回應孩子,對於外向的孩子來說,將會是致命的傷害。此時父母絕對不能生氣,外向的孩子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勉強忍耐會產生問題,只有痛快表達,才不會壓抑孩子的情緒。這是因為他們的個性藏不住話,父母親生氣時,孩子之所以無法按照自己的個性行動,是因為他們了解父母比自己強大,如果不乖乖閉上嘴就會挨罵,因此才選擇沉默不語。因此,為了讓外向的孩子說出心中的話,要多多關心他們。
 
◎回應孩子,幫助他把「內心話」說出來
當孩子反抗時,請先冷靜下來,然後對孩子說:「知道了,我不會再嘮叨了,可是你下次也不能再這樣做。」此時,假如孩子說「你每天都很愛嘮叨,只要看到媽媽,就快煩死了」這類不敬的話,就要立刻正確表達父母的想法。
「媽媽想要和你一起解決問題,如果你用這種方式反抗,媽媽會很心痛。」請用這種方式結尾,父母絕對不能被孩子玩弄在股掌之間。上述的例子,民浩用開玩笑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想法,父母也要愉快的接受。
「哎呀!這傢伙的個性還不賴嘛!好吧!媽媽不再嘮叨了。」、「知道了!我不嘮叨了,可是下次不能就這樣算了。」父母最好能用這種方式結尾。阻止外向的孩子表達內心的想法時,很容易造成問題,因此,父母要盡量幫助孩子,讓他們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內向型孩子→ 有話好好說,孩子自然會敞開心扉
國小四年級的慶民,安靜的打開玄關的大門,小心翼翼的走進來,因為今天考試的成績非常糟糕,自己明明很認真的準備了,還是考不好,心裡好難過;慶民低著頭,悄悄走進房間內,沒想到一打開門,媽媽就出現了。
「老師打電話來了,你這次考了55分?」媽媽問。
「……。」
「每次叫你唸書,你就只會睡覺,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了。真的好丟臉,我沒有臉走到外面去了,前棟的恩淑考了100分,到處炫耀,你怎麼就只考55分?55分!」
「……。」 慶民垂頭喪氣的低著頭,安靜聽著媽媽說話,沒有任何反應。
「哎呀!我都快急死了!我沒給你好吃的東西吃,給你好衣服穿嗎?還是沒送你去補習班呢?為什麼大家都很會讀書,就只有你不行呢?」
「……。」
「我也沒說你笨,你這麼聰明,為什麼不讀書?為什麼不積極一點呢?」
 「……。」   
看見孩子依然一句話都不說,媽媽頓時火冒三丈,罵道:「你為什麼一直站在那裡?還不趕快去唸書!」
於是,慶民無力的走進房間。
 
內向、小心翼翼的孩子,聽到父母嘮叨時,通常都會安靜的聽。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只要叫孩子不要做的事,孩子就會盡力不再做。可是,這樣的行動並不是反省,是因為孩子了解,唯有這麼做才不需要再聽父母嘮叨;他們和外向的孩子不一樣,不會為了不聽嘮叨,就立刻說出自己的內心話,而是為了「不挨罵」,選擇修正自己的行為。
這樣看來,大部分的父母都會以為「他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當然,內向的孩子當中,有很多都是善良的孩子;但是這並不代表全部的孩子都是如此。剛開始嘮叨時,孩子或許會有幾次真心的反省,可是接下來就不一樣了;內向的孩子善於忍耐不滿的情緒,累積久了,就會從錯誤的方向爆發。
舉例來說,父母為了小事而嘲笑孩子,孩子卻不覺得這是開玩笑,於是爆發出來;此時,父母不知道自己剛剛的行為有什麼錯,他們無法了解孩子爆發的原因,是因為已經累積了太多的不滿,再也忍無可忍的反應。
內向孩子的不滿,通常會在接近青春期時一舉爆發。因此,內向的孩子當中,一直乖乖聽父母話的善良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常會突然改變。
 
◎孩子很敏感,「溝通」是最好的管教
對於內向的孩子,父母與其單方面嘮叨,不如引導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想法。發生任何事時,先詢問孩子的想法,再告訴孩子父母的想法。內向的孩子多半都是心思細膩的,這樣做會讓孩子充分接受;比起嘮叨1小時,10分鐘的對話,更能發揮強大的功效。
內向的孩子心思單純,不過他們的想法大多很深入,只要溫柔的引導對話,他們就會說出內心的想法。他們會對自己信任的人敞開心扉,即使朋友不多,但是只要是交往的朋友,就能維持深刻長久的友誼。
內向的孩子對於肢體語言相當敏感,因此父母要好好管理表情;如果說的話很溫柔,卻流露出生氣的表情,孩子絕對不會對你敞開心扉。
 

★對男孩要「簡單說明」,對女孩則「別把話說白」
「你為什麼就是不如你哥哥?」
「姊姊都能自己做好,你為什麼做不到?」
 
如果用這種方式對孩子嘮叨,一定不會有效果。把弟妹和哥哥姐姐作比較,就好像對兔子說「你為什麼不像金魚那樣會游泳」一樣,因為男性和女性,無論年紀大小,二者的本性皆有很大的差異。
男性和女性的腦部結構不同,男性掌管理論的左腦較發達;反之,女性掌管情感的右腦較為發達。那麼孩子呢?男孩的右腦發育比較慢,語言能力發展較遲緩,女孩的左右腦同時發育,因此,女孩的成長常常會比男孩還要快速。長大成人後,女性的左右腦可以同時活動,能夠一次做兩件事以上。但是,男性一次只使用一側的腦部,因此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舉例來說,女性一面講電話,還能一面看書了解內容;男性一次做兩件事,就會講錯話,或是誤解書的內容,兩件事都無法專注。
再加上,男女的荷爾蒙分泌也有差別,男孩具有攻擊性,女孩則具防禦性;不僅在身體上有差異,就精神上而言,男孩和女孩也有許多差異。因此,接下來我就依據男女的特性,幫助大家了解對待男孩和女孩的正確方式。
 
◎男孩的特質→父母說話要簡明扼要,不要碎碎念
(1)喜愛充滿緊張感的運動、遊戲等,可以競爭的事物
(2)所有事情都想要迅速解決,而不是仔細思考
(3)具有階級意識
(4)有強烈沉醉於某件事的傾向,做事時如果受到妨礙,就會有攻擊的傾向
(5)因為外向的特性,喜歡在外面玩,也喜歡動作大和激烈的遊戲
(6)對於視覺的資訊會有快速的反應
 
我在這裡特別仔細說明男孩的原因,是因為身為女性的媽媽和兒子的接觸時間較長。男孩子和媽媽們所認知的孩子特性有許多不同,因此,也應該採取不同的嘮叨方法。
男孩很善良、單純、暴力,具有和流浪的狼類似的性向。「男人是狼」這句話絕不是口說無憑,男性就像狼一樣重視階級,在狼的世界當中,階級低的狼會絕對服從階級高的狼,男人的特性在這方面相當強烈。
因為這種特性,認為母親的階級比自己低的男孩,就會不聽媽媽的話──這就是媽媽不能失去權威的原因。
在年輕的媽媽身上經常看到的行為之一,就是孩子不吃飯逃跑,媽媽拿著湯匙追在孩子後面拜託小孩「再吃一口好不好?」的模樣。這是母親因為疼愛孩子所做的犧牲,可是,這樣的行為雖然可以讓孩子再多吃一口飯,卻會降低媽媽的階級。如果媽媽經常對調皮的男孩做出這樣的行為,擁有階級意識的男孩,當然會覺得自己的階級高於媽媽。換句話說,假如媽媽在孩子面前矮一截,就無法徹底的教育男孩。
因此,對男孩嘮叨時,要強勢明確地讓兒子產生些許緊張感,他們就會無意識地接受對方的階級比自己高。嘮叨的時候,絕對不要拐彎抹角的說,要單刀直入、直接切入重點。還有,因為階級意識,男孩討厭受到指使,因此嘮叨時,不能用命令的語氣。
此外,男孩還有一個特性,他們喜歡得到肯定,不喜歡被干涉。當他們靠自己的力量達成目標時,會很有滿足感;反之,當他們被干涉時,就會覺得自己的能力被輕看。尤其是熱中於某件事時,假如受到干涉,就會有攻擊性的傾向。
 
◎孩子不是垃圾筒,沒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緒
另一方面,男性心情不好或是備感壓力時,他們會不太愛說話。假如媽媽此時對男孩嘮叨,有時候孩子會閉口不言,媽媽就會覺得孩子看不起自己,因而大發雷霆:「你倒是說說話阿!你現在在反抗嗎?這種行為實在太沒禮貌了。我講話時你假裝沒聽見,這到底是誰教你的?」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孩子看輕父母,而是由於男孩的特性。在壓力之下,女性的話會變多,男性卻有完全相反的行為模式。
還有一件事,也是媽媽要特別留意的,男孩的邏輯感較好,因此他們非常討厭嘮叨個沒完沒了的行為。一般來說,女性說出越多內心話時,心情就會越輕鬆,就算無法找到解決的方法,光靠說話就能轉換情緒;這也是媽媽不斷對孩子嘮叨的原因。
對於沉默的孩子說:「你為什麼不說話?我們來談一談。」用這種方式發牢騷的行為,只會阻礙親子的對話,因為兒子認為用這種方式說話的媽媽,就是「讓我感到疲憊不堪的人」。
請媽媽們記得:「對男孩嘮叨時,態度要強勢,簡潔地直接切入重點,不要用命令的口氣,簡單扼要的表達就好。
 
◎女孩的特質→話不用說白,「間接表達」也能聽懂
(1)動作小,行動範圍窄。
(2)不管是任何事情,都有持續進行的傾向,喜愛有趣的遊戲。
(3)對於許多事表現出興趣,靜態,防禦性。
(4)精神年齡比同年紀的男孩大6個月到1年左右。
(5)不僅是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五感皆均衡地發展。
 
有別於嚮往「垂直關係」的男孩,女孩子則嚮往「水平關係」,她們討厭的象徵命令的語氣。女性平時也較常使用間接的暗示,而非直接的命令。舉例來說,房間亂七八糟,媽媽想要打掃,可是自己現在正在洗棉被,於是,媽媽「間接地」表達自己希望孩子能夠幫忙:「媽媽要打掃房間,可是現在急著要去洗衣服。」
聽到這句話,女兒會知道這代表「去打掃房間」,反之,兒子接收到的訊息則是「媽媽很忙」。因此,對女兒嘮叨時,不能像對兒子一樣,採用直接的命令口氣,使用間接的語氣,女兒也能充分了解意義。所以,媽媽們才經常說:「養女兒很容易,養兒子很困難。」男孩和女孩有很不同的傾向,因此有許多難以了解的部分。
女孩子對於愛和關心相當敏感,她們和男孩不一樣,無論在任何方面,都喜歡被干涉。雖然男孩對於別人的干涉,會產生「被輕看」的感覺,但是女孩會覺得這是一種「關心」。
此外,男孩心情不好時,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反之,女孩反而會有話多的傾向。女性敞開心扉,將內心的話一股腦的痛快說出來,可以舒緩情緒。也就是說,這和事情最後如何解決的結論無關,只要透過「說」的過程,就能成功轉換心情。因此對女兒嘮叨時,父母要採取傾聽孩子說話的態度,讓她們多說話,當她們說出內心的話時,就很容易找到問題和改善的方法。
 
◎對女兒話說時要溫柔,大吼大叫會使她害怕
另一方面,女孩對於粗魯的動作或語氣相當敏感。在她們習慣爸爸和兒子開玩笑時粗魯的肢體動作之前,很難接受這是「開玩笑」。尤其不能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嘮叨,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女孩表面上看起來若無其事,但是內心早就充滿恐懼感,會做出難以想像的行為。對女孩嘮叨時,請使用溫柔的對話語氣,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想法的餘地,這樣才會有效。     
 
責備孩子時,請用「我」當作開頭
我們說話時,經常會省略主語,也就是不說「我愛你」,而是只說「愛你」,就能充分傳達心意;省略主語「我」,有時會有更親密的感覺。
因為這種語言的特性,使用「你」、「我」等主語時會有些生澀,但是為了和孩子正確溝通,父母必須把主語完整說出來。
但是相同的主語,使用第一人稱的「我」,和使用第二人稱的「你」,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父母將自己的情緒以第一人稱的「我」直率表達時,大部分的孩子也會坦承自己的情緒。這種方法在犯罪連續劇中,也是警官引導犯人自白時經常使用的心理技巧。首先,個性火爆的警官會用可怕的言語和行動來威脅犯人,然後會有一個溫柔的警官走進來,談論自己有困難時的故事,之後犯人就會說出自己的故事。
這種心理學的方法,也能運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使用第一人稱,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討厭我兒子對別人沒禮貌,我希望我兒子可以懂得禮貌。」
「我因為你做的事非常開心。」
 
用這種方式也可以,不過前文也提到有一件要特別注意的事。使用第一人稱「我」說話時,可以傳達自己的情緒,具有肯定的效果;反之,使用第二人稱「你」的時候,就會產生否定的感覺。
 
◎用「你」開頭的話,聽起來多半不舒服
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人們的對話,就能發現這個事實。舉例來說,發生車禍意外,雙方吵架時,其中一個人說出「你……」這樣的話時,就很容易演變成指責對方的情緒化爭執。當然也還有其他的例子,像是「你去做……」這類的話,也有貶低對方的涵意。如果用「你」指責對方,大部分的人都會很不愉快。
因此,父母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副德性?」、「都是你的錯」這樣的話時,一定要特別留意。
閱讀更多